楞嚴閣位在觀音山硬漢嶺登山口附近,沿著凌雲路再往上走一小段路,
可以看到左邊有一個開山園,而楞嚴閣就在對面。
楞嚴閣之名取自佛經中楞嚴經(金剛經)一詞,建於大正十五年(1926),
由凌雲禪寺第三代住持覺淨大師所建置。
整棟建築材料則全使用當地觀音山石打造而成。
造型中西合併,騎樓廊道呈現中國閩南風,石柱柱頭則是帶點典雅的巴洛克造型,
至於屋頂之三角頂立面則是充滿印度佛教風格,這是因為覺淨大師早期曾到印度取經,
受到當地文化風俗影響,因此便沿用至楞嚴閣整體建築之內。
目前未對外開放,建築幽雅、老樹林立,更增添神秘氣氛。
開山院是由凌雲禪寺的第二代住持本圓大師建置於大正十四年(1925),
與楞嚴閣互相為鄰,並稱為「子母院」。目前開山院屬於私人財產,平日大門深鎖,
並未開放給民眾參觀,僅能從高高的圍牆外觀望而已。
隱約可看到第三十二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開山院全院皆使用觀音山石建造,是一棟古樸的二層樓建築。
外觀型式帶點閩南風味,又有仿印度天竺式的圓頂建築,
在台灣可以說是相當少見的宗教建築型態。
於開山院內靈場建設紀念碑背面(大正拾五年建台北西國三十三所的紀念碑)。
第三十三番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就在旁邊。
大正十五年,日本內地各佛寺捐募了三十三尊石刻觀音佛像,
而在這第三十三尊佛像「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後,有一尊披袈持缽栩栩如生的雕像,
名為「花山院法皇」,他是日本古代的一位高僧(華山法皇),
攜同佛眼上人巡禮近畿(日本關西一帶)諸國的觀音道場,
而唱出「三十三所」這一信仰口號。
開山園的楞嚴閣及開山院,
都是凌雲禪寺在日治時期的建築,頗具特色,但未開放參觀。
每次來到這裡, 都只能隔牆相望,用相機鏡頭遠遠取景而已。
開山園,設有凌雲亭及石桌石椅等休憩設施,園內立有一尊觀音神像,
也有一間菩提達摩廟,
凌雲亭旁有一尊日治時代的花山院法皇石佛,
是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的歷史遺跡。
日本的西國三十三所巡禮亦延伸至台北的觀音道場,
沿著西雲禪寺到凌雲禪寺設立了「台北西國三十三所」,
亦建立「靈場建設紀念碑」於開山院內,
同時日本和台灣內地只要塑造有三十三尊觀音之處,
便增設一尊華山法皇像殿在其後,
以茲對初倡此種巡禮開創者的一種追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