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鎮地區,自清代開始由洪、林、李、簡四大姓家族移民進行開發。
在洪姓移民中,來自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車田下營之族系,由今台中、彰化、南投
交界之貓羅溪、烏溪沿岸開始拓墾,逐漸擴展家族勢力至今草屯鎮石川、加老、御史、
北勢、新庄、新豐等鄉里,以及彰化縣芬園鄉嘉興、茄荖等村落。
在這廣闊的家族聚落,他們建立四座分屬各房派之祠堂,
作為祭祖與凝聚家族向心力之中心。
草屯鎮之洪姓家族來源眾多,
來自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車田下營之洪姓家族亦繁衍各房派。
漳州府漳浦縣車田下營洪姓家族,於雍正至嘉慶年間分批遷臺開墾。
在此之前,清政府已鑒於彰化平原墾民繁眾,
雍正元年(1723)八月於虎尾溪以北增設彰化縣。
在雍正年間,相對於彰化平原,草屯地區還是待開墾的地區,
是為漳浦縣車田下營洪姓家族進入本地區開墾之主因。
尤其洪姓家族入墾的草屯地區,位於台中盆地南段的南投平原區,
有著貓羅溪與烏溪流貫其中,水源充足;而且由鹿港循河流或經彰化平原
就能進入此地,交通十分便利,因此漳浦縣車田下營洪姓族人選擇移墾
於此,並定居形成聚落。
這些洪姓家族移民臺灣之成員,主要可分為三派先後渡海來臺,
(一)和蒼派
第十九世「洪和蒼」之裔孫,於雍正至乾隆初,由第二十六世洪原漾等人來臺,
入墾於貓羅溪西岸之縣庄(今彰化縣芬園鄉縣庄村),隨後第二十六世洪國珍等人
亦於乾隆年間受招同來開墾。
不過,和蒼派洪姓族人後因使用快官圳引水,與當地張姓家族發生糾紛械鬥後,
舉族東移至番仔田(今草屯鎮新豐里)、牛屎崎(今草屯鎮御史里)、六股(今台中縣
霧峰鄉六股村)、北勢湳(今草屯鎮北勢里)、水汴頭仔(今草屯鎮新庄里)等地墾殖,
而後形成聚落。
(二)性植派
第二十五世「洪性植」之子,二十六世洪澀等人,於乾隆初年來台入墾於下茄荖地區
(今芬園鄉茄荖村、嘉興村)與石頭埔地區(今草屯鎮石川里),而後家族繁衍形成聚落。
(三)敦樸派
第二十四世「洪敦樸」之裔孫,第一批在乾隆中期,由二十七世洪育德等人,
來台入墾於萬寶新庄地區(今草屯鎮新庄里);第二批於嘉慶十五年(1810),
再由同為二十七世之洪秉正等人,來台入墾於頂茄荖地區(今草屯鎮加老里)。
至二十九世洪善述時,再率子洪純忠、洪純孝、洪純廉、洪純節(洪鐘英),
由頂茄荖拓墾至田厝仔地區(今草屯鎮加老里)。
茄荖山上有一洪正泰家族墓園,由於墓園內有洪清江在內,
研判為新豐里和蒼派下洪姓之祖墳。
「茄荖」,據彰化縣志記載:
「茭荖山,在北投之東,平地突起,中有高峰。方言云:
茭荖竹器也。其山員頂,象形以名。」
和蒼派下洪姓家族由縣庄(今芬園鄉縣庄村),逐漸拓墾於牛屎崎(今草屯鎮御史里)、
北勢湳(今草屯鎮北勢里)、水汴頭仔(今草屯鎮新庄里)、萬寶新庄(今草屯鎮新庄里)、
下番仔田、大窟、竹圍仔、溪底仔、新庄車頭(以上均為位於今草屯鎮新豐里)、萬斗六
(今霧峰鄉萬豐村)、六股(今霧峰鄉六股村)、舊社(今霧峰鄉舊社村)等地。
其中位於今日霧峰鄉之「萬斗六、六股、舊社」之墾地,因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
反官事件興起後,同治三年(1864年)和蒼派洪姓族人支持戴潮春抗清事敗,
而遭沒收充公。
按: 洪清江(1881-1964)國語學校畢業。
曾任區長一職,後擔任助役,並擔任公學校訓導。
其中古墓有兩座,分別為洪公謙和以及洪媽簡氏,
應該是夫妻檔,兩者俱稱高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