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奉天宮媽祖於明天啟2年(1622),

先民為求平安橫渡險惡黑水溝,至湄洲祖廟

恭請聖尊奉祀船隻上,船隻途經笨港,神示永駐此地。


顏思齊率先民來台墾拓笨港,十寨居民輪流奉祀聖像。

神尊原為「湄洲伍媽」;因隨船渡海來台稱「船仔媽」;

護佑先賢開墾笨港,故又稱之為「開臺媽祖」。

 








 

康熙39年(1700),笨港居民鳩資合建天妃廟,後因天妃晉封而改稱為天后宮,

乾隆年間,數次修建。嘉慶初年,颶風襲台、烏水氾濫沖毀笨港街天后宮。

景端碑文記「…溯自我天后聖母,在笨之宮,因烏水氾濫橫遭沖毀,

我笨亦幾至蕩然無存,毀於一旦,何其虐乎。斯時也,拙義無反顧,毅然與我笨眾,

敬遷我神諸聖像於東之蔴園寮肇慶堂。」












笨南港居民東遷後,將諸神像、文物暫置肇慶堂土地公廟。

嘉慶16年(1811),奉天宮建廟落成,遂將諸神聖像、文物遷入。

傳聞廟地原為好風水之「白鶴穴」,何姓人家捐地,附近居民合力挑土填平。

景端碑文記「太子少保子爵軍門王,捐奉倡建於前,諸紳商鼎力虔誠捐獻於后。

不數載,竟再建聖母之宮於此地,其規模之宏、奐輪之美,有過原廟而無不及。

軍門王,廟成之日,必奏請聖天子御賜宮號「奉天宮」。











 

 

新港在日治時曾面臨兩場驚心動魄的大地震,

明治37年(1904)斗六大地震,嘉義、雲林地區發生芮氏地震規模6.1級的災害性地震。

明治39年(1906)農曆二月二十三日梅山大地震,發生芮氏地震規模7.1級的強烈地震,

奉天宮受創嚴重,只剩神房與觀音殿。










受創嚴重的新港街在林維朝帶領和鄉親極力的協助之下,重建家園,

並且引進日治時期的扇板屋,來預防強震再次肆虐新港,

新港奉天宮更在此時向全省募款,重新修建,經過十餘年的時間修建完成。

在明治40年(1907),開始重修宮宇,前後歷時十年,

大正6年(1917),奉天宮重修完成。












民國96(2007)古蹟修復竣工落成,吸引各界專家學者、地方文史工作者、

香客信徒、寺廟管理者慕名參觀交流。








奉天宮今日之建築格局為正立面面寬為七開間,即三川、五門、耳房,

全幅長達26.35公尺;深為四進或稱四落,即三川、正殿、後殿、凌霄寶殿,

總進深達43公尺進,正殿前有拜亭,亭前留置丹墀,

後殿帶左右配殿耳房,前後耳房間隔以東西廂房銜接,

屬於街屋式廟宇規模較大的寺廟建築群,

集閩、粵建築藝術風格於一身,極為珍貴,








不論從縱觀整體或近觀細心品味,

處處可見匠師的精藝巧思,與充滿意涵,

為宗教建築藝術的瑰寶……….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