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溪武嶺橋上往大漢溪南望,可見到東岸溪濱有一座獨立山頭,
被喚作「蓮座山」、或「一品名山」。山上的蓮座山觀音寺寺名又稱為「大溪觀音亭」,
一說建於嘉慶三年(1798),一說為嘉慶六年(1801)。
清治時期,該地康安里為大溪山城的外圍村落,由清軍、義勇兵架設柵欄戌守
,稱為「內柵」,負責監控復興與大溪之間的交通瓶頸,以防原住民或盜匪來犯,
保護木材、樟腦油的運輸,並以該寺為信仰中心。
通往山上的步道被稱為「百步雲梯」,有一百四十七階。
早年步道約一公尺寬、由石塊一級一級砌上。
旁邊設有運煤車道標準設備的索道,以方便運送物品。
登至山頂,可北眺中正公園、南望石門水庫。
廟身受地形限制並未作縱向規畫,
道光十五年(1835)、明治三十七年(1904)、大正十四年(1926)、
昭和九年(1934),四度因廟宇老舊等因素由信眾募款整修建,
經多次擴建後,逐漸形成為一座五門單殿式,屋頂為三川脊,
其中明治三十七年所興建的拜殿,於昭和九年時配合整修改為歇山重簷式拜亭。
牆頭石刻有1925年刻的「萬年福地,一品名山」。
大溪的漢文詩社崁津吟社為紀念大溪橋完工在1934年選出「大溪八景」,
其中「蓮寺曉鐘」指的就是此寺。
1989年報導,由曾獲薪傳獎、高齡九旬的陳專琳負責廟宇樑柱、木雕設計等修護工程。
今日廟貌保持日治時期建築,為臺灣宗教百景之一。
一旁還有稱為「敬聖亭」的惜字亭,高約三公尺,約略可分三層,
上頭主要為出風口,中間則是燒紙爐口,底下則是石塊堆積石基,
由於年代久遠,文字掉落斑駁,只依稀看出「教澤治時雨」等文字。
寺方在最上層的出風口處,做為魁星爺祭祀之處。
正殿中央供奉觀音,配祀十八羅漢、三官大帝。
寺內有卅二方古匾,分別以寺名、菩薩形象或修證境界等為內容。
桃竹苗客家人常從此寺恭迎觀音的香旗回家供奉,
而於觀音聖誕再組團回寺裡謁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