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9198117.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景美集應廟主祀保儀尊王,信眾稱「尪公」、「尪元帥」,

因而集應廟也稱為「尪公廟」。

P9198116.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P9198114.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P9198115.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113.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112.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保儀尊王相傳是唐朝武將張巡,在唐玄宗安史之亂時與太守許遠死守睢陽城,

兩人忠肝義膽、壯烈犧牲,保住江淮穀倉免於淪陷,確保大唐江山;

唐肅宗時建廟奉祀張巡與許遠,名為雙忠廟,

P9198096.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097.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DSC_6797.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DSC_6798.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DSC_6799.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DSC_6800.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DSC_6802.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民間一般稱張巡是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亦有兩者稱號互易之說)。 

唐末黃巢之亂時,高、張、林三姓族人由河南光州一同遷徙至福建安溪,

受到隨行神明保儀尊王庇祐,一路平安抵達,因而在福建安溪建廟恭奉;

因遷徙過程中,三姓族人「集體感應」到「尪公」的指引保祐,因而將廟名

稱為「集應廟」。

P9198101.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DSC_6795.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DSC_6794.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104.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105.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108.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109.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康熙末年,高、張、林三姓族人因在安溪地區生活困頓,

決定一同渡海來台發展;再次受到「尪公」庇祐,平安抵達台灣,

也在台灣建廟恭奉保儀尊王。

P9198100.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102.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103.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106.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107.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110.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111.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DSC_6796.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DSC_6801.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099.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清咸豐初年,因人丁繁衍、意見相左,高、張、林三姓族人決定分開恭奉。

於是高姓族人在景美、張姓族人在木柵、林姓族人在萬隆,各自興建所屬家族之集應廟

來奉祀保儀尊王與林氏夫人。  

DSC_6791.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093.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094.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095.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098.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景美集應廟最早於清咸豐十年(1860) 由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高姓族人建於竹圍內

(今景美國小南側近景美溪的操場),因經常淹水、風水不佳,於清同治六年(1867)

重新建廟於景美街現址,

DSC_6790.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正殿高懸當年廟宇落成時高姓族人所贈「大平世澤」

匾額見證著那段歷史。

廟宇正面三川殿步口廊下的木柵欄,為清代寺廟普遍性的做法,

大部分已遭拆除,景美集應廟仍舊保有此一傳統特色。

DSC_6786.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090.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DSC_6788.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以觀音石雕成的閩南石獅風格的造型,採蹲姿之四肢著地,

左右兩獅皆扭頭朝內,眼望中軸線,形成拱衛的姿勢,

有鎮守廟門及歡迎賓客之意。

P9198085.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086.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087.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088.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092.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P9198091.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雄獅背上留有同治丁卯年拾壹月吉置(同治六年、1867)落款,

胸前則留有大正甲子年之落款,推論原石獅為同治六年以砂岩所雕,

因年代久遠而剝落,於大正十三年以觀音石重置。

P9198089.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118.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另以觀音石雕成的龍柱,創作於大正十三年(1924) 

為單龍盤於八角形石柱上的八角蟠龍柱;頭下尾上,線形流暢,造型剛健,

運用線雕法雕出背鰭、鱗片之細節,簡潔清晰;

龍柱中穿插封神演義及三國演義之武場人物騎獸圖案,

龍柱底部刻成八角形的柱珠。

DSC_6804.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DSC_6805.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P9198120.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P9198119.JPG - 再訪---  景美  集應廟

 

2008年認定為市定古蹟…….

目前廟埕得以淨空,更可見廟貌偉然。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