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莊人所傳說的,
慈祐宮於康熙25年(1686)開闢之初,先建小廟加以崇祀。
隨著新莊平原的拓墾發展,移民愈來愈多,香火也日益鼎盛,
到雍正年間,新莊因地利之便,
成為南北交通要衝與貨物集散中心,成就「千帆林立」的景象;
移民在生活安定富足之餘,感念媽祖的庇佑,
雍正7年(1729)由福建運來石材磚瓦、杉木,
將過去奉祀媽祖的小廟,改建成相當規模的「天后宮」。
乾隆13年(1748年)新莊街大火,天后宮亦受波及,
於是發起重修,同時為避火山之氣,在正殿後面開闢池塘引水鎮火,
喻之「美人照鏡」、「倒照觀音」,
因當時後村圳以北尚無建築物,池水倒映觀音山影。
重修工程直至乾隆18年(1753)完成,也改稱為「慈祐宮」。
創建共經歷九次大型整修,
留下每時代不同的建築裝飾風格,及珍貴的文獻資料,
1927年的整修是由陳應彬所主持。
大致是現今廟貌保存下來的部分…….
建築為三開間四進二廊,經過多次整修,但石刻與彩繪仍保有名師作品,
如包含嘉慶年間雕刻的石獅、刻有乾隆十八年的案桌、廟產界圖木匾,
以及「德參天地」、「海宇攸寧」、「德參一六」等多面老匾額,
其中「德參一六」為王得祿所題。
正殿的龍柱為中國大陸師傅所刻,
為單龍蟠柱無鏤空雕的清朝中葉風格。
1967年重繪的三川殿門神,
則是陳壽彝與許連成的對場作。
慈祐宮目前留下最古老的文物為乾隆十六年(1751)信眾所獻的供桌,
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天后宮祀田匾。
最名貴的一尊神像為明朝的魁星爺,
樣貌為紅髮青面、頭生雙角、巨口獠牙,左手執銀錠,右手執殊筆。
後殿的觀音神龕有一塊以整塊木頭的木雕,俗稱「破葉蓮」,
高約一點五公尺,寬約三十公分,厚度約五公分,有蓮枝數莖,
開放蓮花、蓓蕾各一,蓮葉數片,白鷺各三隻,
其中一隻啄銜小青蛙一隻,另兩隻則凌空飛翔。
還有一頂古董鸞轎,
在農曆三月二十一日媽祖誕辰時會載媽祖神像遶境。
剪粘則是葉進祿司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