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天后宮位於中山路,為施世榜於雍正三年(1725)獻地遷建,
之後歷經嘉慶二十年(1815)、同治十三年(1874)、昭和十一年(1936)
以及大正11年(1922)等多次重修,形成今日規模,
是台灣唯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聖母神像的廟宇,
由鹿港天后宮分靈分香出祖有許多大廟宇,成為許多信眾膜拜的地方。
鹿港天后宮─鹿港三大古蹟之一。
鹿港天后宮供奉的是福建沿海一帶,海上救難護佑漁民出海作業的媽祖。
據說當年清廷就是靠媽祖的保佑,才能順利取得台灣,此後便將神像留在鹿港祭祀;
鹿港天后宮與鹿港龍山寺、鹿港文祠並列鹿港三大古蹟。
鹿港天后宮建築建築格局為三進二院,分別為前殿、正殿及後殿。
前殿三川殿的屋頂採重簷歇山式造型,在台灣廟宇中極為少見,
殿中的木雕、石雕皆出自名師之手,極富藝術價值。
八卦藻井在昔日被當作是尊貴的象徵,除了展現富麗堂皇的效果之外,
還有隔斷過高空間及保持室溫之用。凌霄寶殿為五開間格局,
外面露台為八角型,主祀玉皇大帝及三官大帝。
天后宮每年的農曆3月23日媽祖聖誕,
總是吸引大批香客湧入參拜,盛況空前。
康熙二十三年(1684)福建省興化府人移民台灣時,攜帶媽祖香火來台,
於鹿港草仔市一帶興建廟宇。
廟名「興安宮」,取其「興化平安」、「興化安寧」之意。
嘉慶三年(1798)鹿港發生大地震,略呈傾頹的興安宮頓成瓦礫,
地方士紳周文川不忍老廟荒毀,特向興化族人發起募金倡修,
而廟體結構格局大致 維持舊式。
咸豐元年(1851)由興化藉人士徐鍚麟、周文銓、蘇代生、蕭日新等人士
再倡議重修,規模依然保留舊制,此次的重修奠定今日所見之格局。
隨後光緒四年(1878)曾再行大修工程,
而光緒十八年(1892)光緒廿年(1894)亦有小修,
但廟體未有大變化。
民國74年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民國82年由政府提撥經費修復,
至民國85年完工,並舉行安座大典。
三百多年歷史的興安宮,
廟貌與格局仍保存古風……
奉祀李府王爺的洽興街鎮安宮,廟史已有二、三百年,
舊廟創立於清乾隆年間,雖歷經多次修建仍不堪使用,
且廟會祭典活動也常有空間不足的困擾,有感神威難以發揮,
幾年前斥資逾數千萬元在鹿港鎮中山路買下民宅,
舉行神尊入火安座。
多次要訪鹿港,此番隨拍路過之寺廟,
一如當地人之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