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中山路主要指順興街、福興街、和興街、泰興街、長興街這五條
相連所組成的區段,北接崎仔腳、南有板店街與之相連。
這五條街以現代的路名用語的話,就好像是中山路一段、中山路二段….般,
故稱之為「五福街」。
每一段中間用隘門隔開,每一段都有其特色,
販售相類似的商品,讓你可以貨比三家,並方便行郊的管理。
中山路在1934年以前,有另外一個名稱叫「不見天街」,
是繼瑤林街、埔頭街之後興起的商店街。
為了讓整個商場能不畏風吹、日曬、雨淋,於是在整條街的上頭加蓋頂棚。
從此,便可以全年無休的營業,
不過,缺點在通風不良、五味雜陳、衛生環境極差。
日治時期昭和八年(1933) ,日本人為了促進都市現代化,
並藉機拆除舊有的角頭勢力,推展了所謂的「市區改正」,
對鹿港五福街,有兩點的改革:
為了使現代化交通工具(主要指汽車)能暢行無阻,
市區改正拆除了不見天街的頂棚及兩側民房的前進,
將原本七米寬的道路,拓寬為十五米,縱貫整個鹿港精華區。
新闢、拓寬、拉直了數條與五福街垂直的橫向道路,
主要有今日的民權路、民族路、三民路切割了
原來線型發展的河港聚落型態。
五福街的市區改正,迫使兩側舊有的民房前進必須重建,
當時受到了1923年關東大地震的影響,日本人對於木造及紅磚建築完全失去信心,
加上1935年台灣中部清水大地震,歐洲正勃興的R.C.(鋼筋混凝土)建築自然的
就被引進來台灣,成了今日鹿港中山路等地看到的街屋立面。
標準的街屋建築,可以玉珍齋為例:
玉珍齋建築本體為巴洛克式的角間街屋,屋頂砌有女兒牆,有三向立面,
一樓立面門口「玉珍齋」三字,兩旁各有「登錄」「商號」的字樣 ,
正面山牆上貼有「黃」字,左翼山牆上有「KO」英文字(為「黃」
及勳章、繩索等飾紋。
二、三樓立面均有突出陽台水平帶狀圍繞成為一立面飾帶,
欄杆都為洗石子,底部兩側承有托座 ;
斜側立面一樓為店面主入口,二樓立面以壁柱分為三開間,
中央開三扇門,一大兩小。
兩側次間各開一六角窗,窗框為洗石子,壁面均貼黃色磁磚。
三樓開間同二樓,中央成梯型內凹一陽台,內凹三向立面,中央開三扇門,
兩側次間各開一圓窗,三樓中間立面作內凹變化,
以求同中有異之趣。
鹿港中山路的市區改正,
當屬於第四期(1926~1936)及第五期(1935~1945)的建築風格,
不過,也因匠師的喜好不同,其實也沒有像歐洲那樣正式的成為主流,
顯現出有諸多不同風格建築意味
間雜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