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廟是清嘉慶25年(1820)利用通事公廨改建成的祠廟,
俗稱為阿里山忠王祠。
日治時期大地震廟宇傾圮,在政府的資助募捐下重建,
第5任總督與14任總督都前來此參拜過。
二戰後多次修建,民國74年(1985)擴建為紀念公園。
吳鳳廟建築採其他廟宇所罕見以六根立柱撐起的歇山屋頂,
由六假捲棚屋面構成,翼角起翹,剪黏泥塑精美,大木構造華麗。
值得一提的是,拜殿存有鹿港名師
郭新林(1902-1973)的彩繪作品,值得探訪。
吳鳳(1699-1769),祖籍福建漳州平和縣新安里山布社烏石人。
清康熙年間,祖父吳連(生卒年不詳)就經常往來閩臺間做「走水」(即小商販)
生意,家族對臺灣這片土地已不算陌生;
康熙49年(1710),漳州遭強颱侵襲,又逢大旱,父親吳珠(生卒年不詳)
迫於生計攜帶妻兒渡臺謀生,來臺後除從事與阿里山原住民往來交易的「番割」外,
也成立「吳大振」墾號進行開墾。
從此以後,吳鳳跟隨父親出入山地,與鄒族諸社建立良好關係,
後來繼承父業,成為墾首,招佃開墾。
康熙60年(1721)朱一貴事件爆發,諸羅地區陷於動亂,
原李姓通事因此被殺,康熙61年(1722)遂由吳鳳接任此職,
至清乾隆34年(1769)被殺,任期長達48年之久。
目前史料已知最早的吳鳳廟起源於清嘉慶25年(1820),
由當時的通事楊秘(生卒年不詳)利用通事公廨改建為祠廟,
鄉民俗稱為阿里山忠王祠。
日治時期明治39年(1906)廟宇在大地震中傾圮,
日治大正2年(1913)在日本政府的資助募捐下重建,
並由第5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1844-1915)
擔任落成祭典的主祭。
日治昭和6年(1931)再次修建,且擴充規模,
落成時第14任臺灣總督太田政弘(1871-1951)亦前來祭拜。
二戰後也有多次修建,
並在民國74年(1985)擴建為紀念公園。
目前在庭園中仍可見一些日治時期的碑記留存……..
現存的吳鳳廟坐西北朝東南,是二進三開間兩護龍的建築。
以朱紅色外牆範圍,開四柱三層燕尾拱門上題橫額「阿里山忠王祠」。
第一進為吳鳳廟建築最為精彩的傑作,外檐裝修石雕構,面開三門,
未開窗洞,是其他廟宇所罕見以六根立柱撐起的歇山屋頂,由六假捲棚
屋面構成,翼角起翹,剪黏泥塑精美,大木構造華麗。
吳鳳廟的拜殿和正殿是主要的祭祀空間,
拜殿由八根柱子支撐,柱頭模仿西方柱式的造型,
拜殿的木雕非常精美,大樑上以獅子和麒麟雕刻作為連接結構,
其他部位的雕刻題材則有傳統戲劇、花鳥、甚至魚、蝦、螃蟹等。
此外,拜殿的彩繪為鹿港名師郭新林(1902-1973)的作品,
顏色豐富雅緻。拜殿屋頂尚有修長的燕尾屋脊和剪黏裝飾,
手法花俏而細緻;側面山牆以貓頭鷹圖案裝飾,顯得十分特別。
正殿供奉吳鳳公神位,正殿的屋架彩繪及雕刻數量
雖然不及拜殿,但仍相當細緻精美,
尤其文官門神彩繪,色彩鮮豔分明,
為一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