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澳城隍廟,正式名稱閤澎文澳城隍廟,為澎湖縣定古蹟,
供奉城隍爺,是澎湖地區年代最早的城隍廟,歷史更早於市區
的媽宮城隍廟。

康熙23年(1684),靖海侯施琅奏請之下,康熙皇帝決議將
澎湖納入帝國版圖,始置台灣府巡檢司於澎湖。
澎湖的行政中心最初位於文澳(舊稱暗澳),
雍正五年(1727),裁撤澎湖巡檢司之後,
翌年改制澎湖海防糧補廳,設通判,
循例應於署衙門旁建造文澳城隍廟,
惟確切設立時間不詳。






根據〈媽宮城隍廟殘碑〉內容記述,
在雍正八年(1730)便有城隍爺祭祀活動的紀錄,
推定最晚設立時間不會晚於1730年,
文澳城隍廟乃有澎湖廳首任海防糧補通判王仁倡建之說。




乾隆30年(1765),胡建偉出任澎湖通判,
他任內編撰《澎湖紀略》曾云:
「澎湖城隍廟在廳署之東,規模狹隘,不足以展敬,實限於地也。」
這是文澳城隍廟首次出現在文獻中的記載。





乾隆42年(1777),時任澎湖通判的謝維祺
亦因文澳城隍廟規格狹隘為由,
倡建新廟於媽宮社(今馬公市)。








主祀城隍爺,副祀案檔爺,東西側依慣例各立文武判官塑像;
配祀七爺(謝必安將軍)與八爺(范無救將軍);桌底供奉虎爺。
文澳城隍廟坐北朝南,昔時南面正臨海濱,
今日因應第三漁港興建填海造陸工程,
再也不復過往格局。

立面是三開間二進單院落的建築,屋頂採硬山式三川脊的設計。
屋瓦水滴部分做有蝙蝠的雕紋,蘊含「福」的寓意。
簷樑間的吊筒裝飾多採用蓮瓣垂花式樣。


廟門石鼓係以花崗石為石材,
鼓面刻有鹿與鶴,線條簡潔,
也是屬於文澳城隍廟內優秀的石雕作品。
山門立面東西側鑿有「正邪能立判、福禍總無私」或
「革面應知早、臨頭悔已遲」等等警世對聯,






廟內正廳與抱廈廳以使用梭柱為特色,
柱邊亦刻有「澎境柒弍鄉城鎮村墟燮理陰陽斯是賴,
湖民數萬眾隍池嶋嶼鑒衡善惡總無差」等,
由此得知文澳城隍廟固然偏狹,
但型制依然十分符合城隍廟的規範。
文澳城隍廟為縣定古蹟。建築物歷經多次換修,
古物所剩雖然無多,
目前尚存澎湖地區唯一皇帝御賜匾額「功存捍衛」,
及石彫香爐刻有「嘉慶二十四年荔月(1819)辛懷潘敬獻」字樣。


2016年10月,澎湖縣政府委由逢甲大學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文物鑑定及調查結果,文澳城隍廟之「功存捍衛」匾,符合清朝
御匾形制及印文,為澎湖地區目前唯一的皇帝御賜匾額,
而媽宮城隍廟「功存捍衛匾」則是後期複刻匾額。
光緒13年(1887),澎湖前後任通判程邦基、李春榮
亦有感神蹟,敬贈「視觀察」匾予文澳城隍廟。

今日所見「視觀察」匾,
下款署名「鎮臺」李春榮及「廳長」程邦基之官銜,
被推定為係於1967年重新修復之際的誤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