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町為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四丁目,
在城外大稻埕上、下奎府町之間。
該町因為有建成街和建成後街得名,
戰後與上、下奎府町合併為建成區。

其範圍約為今大同區長安西路、華陰街、太原路等,多為商業區。
建成區為臺灣臺北市已整併的行政區之一,
區名取自「建成町」。




位於臺北市西側舊市區之市中心,為當時臺北市面積最小、
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區,也是當時臺北市政府之所在。
1990年裁撤併入大同區。




(舊照)
建成圓環的歷史,最早可溯及1899年日本臺灣總督府提出
「市區改正」計畫,於重慶北路、南京西路、寧夏路與天水路等
四條路所匯集的空地上畫了圓圈,
周栽七里香,中間種榕樹及設座椅,
成為民眾休憩的「圓公園」。



圓環成形於1908年,本為一圓形小型公園,
由於位處大稻埕海陸交通腹地,附近有大稻埕碼頭與
淡水線鐵路的大稻埕車站、臺北車站、大正街車站,
園公園開始出現攤販聚集,





很快地,便成為日治時期臺北市區人氣最旺的特色小吃聚落。
日治時代都市改正計畫後,建成圓環周邊有高義閣旅館,
還有許多中西藥房、鐵工廠、印刷廠、修車店、診所、旅館、
百貨公司、律師代書社、食堂、喫茶店、咖啡館等,
可謂百業興隆。




1943年,美軍轟炸台灣,當局在圓環挖蓄水池以便救火,
四周圍更修築了防空壕,直至1945年二戰結束
才將蓄水池填平、防空壕拆除。







隨著國民政府來台,圓環成為台北城繁榮的發源地,
以圓環為中心附近的建築一幢幢興建,各地攤商也漸漸聚集,
1960年代圓環進入最繁華的黃金時期。





高義閣為攝津館的分店,位於臺北市大稻埕下奎府町,
即今臺北市南京西路與民生西路一帶間的區域,
之前為彰化銀行建成分成所在之區塊。
參閱老照片,其前側尚有一棟下奎府町派出所。
而本篇所提之寧夏路街屋即在其旁側……







依據1935年臺灣博覽會紀念臺北市街圖,寧夏路這一側,
由圓環到蓬萊公學校前這一段路上,依序為達莊醫院、
黃炎生(島金光行)弁護士事務所、金德記、安保忠毅弁護士事務所,
以及及洪長庚所開設的達觀眼科醫院。
所以,該疑似四連棟的街屋即位於達莊醫院原地號之上。





按 : 李達莊(1889-1965) ,臺灣屏東人,
總督府醫學校畢業,獲臺北帝大醫學博士。開設達莊醫院。
1911年秋天,宋雅各醫師提議將醫療中心由淡水遷到台北(總院現址),
並將醫館命名為「馬偕紀念醫院」,以紀念馬偕博士一生之偉大行跡
與其宣教事業。








馬偕紀念醫院擴建於1912年12月26日落成,
宋雅各醫師為首任院長。
1918年6月醫院因世界大戰的影響,
藥品短少、醫護人員缺乏而停辦。





戰爭結束後,得到聯合國重建救濟委員會,紅十字會及加拿大援華會等
直接間接的援助,於1946年8月,以李達莊醫師為院長重行開設,
馬偕紀念醫院再次負起了醫療的使命,
善盡教會醫院的職責,
積極關懷弱勢族群的醫療需求。








該疑似四連棟街屋,除後兩間尚保存較多舊貌外,
(ps : 正面磁磚應該也是戰後施作的 ? 原本應該也是紅磚)
前面兩間或許是在戰爭期間空襲中受損,
之後於戰後曾經修建過吧 ?








因為彰化銀行都更,
有幸進到該街屋後側巷弄,
可一窺其背後
不為人知的情景…….
該四連棟其前身是否即為達莊醫院 ?
尚待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