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首邑縣城隍廟為清時所設之對應臺灣縣的官祀城隍廟,
當時稱為「臺灣縣城隍廟」,位於臺南市北區。

雖然其歷史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
但現在的廟宇建築是戰後(1980)所重建。
縣城隍廟由知縣張宏於康熙五十年(1711)捐俸興建,
最初位置是在東安坊的縣署北邊,乾隆十五年(1750)
知府方邦基、知縣魯鼎梅將廟移到了鎮北坊赤崁樓右邊,
但隔年(1751)魯鼎梅又移到了縣署北邊。

之後屢次修建,其中知縣薛志亮於嘉慶十二年(1807)
修建兩廊,擴大了廟宇規模。
日治時期,該廟被日軍佔用,後改為陸軍衛戍病院宿舍。



之後廟產為臺南慈惠院接用。後來附近居民踴躍捐資,
於明治四十一年(1908)9月向陸振芳購買今址改建成廟宇。
後來再次重建,於昭和七年(1932)完工。
1980年1月修成今日面貌……



附近的元和宮(白龍庵) 舊稱水仔尾真人廟,
後改稱大銃街元和宮,白龍庵毀於日治時期後,部分文物與神像
安置到元和宮內,所以後來宮名才又加上「白龍庵」。


元和宮除了原本所供奉的保生大帝外,
還有白龍庵的五福大帝,此外尚有後殿的觀音菩薩、福德正神、
註生娘娘,中軍府的白龍庵畢中軍,眾壽堂的陰陽都總管,
如意増壽堂的張部顯靈公駕前什家將等神。

總祿境下土地廟於《重修臺灣縣志》(1752年)有提及,
時稱「總爺街福德祠」,並寫說府城的土地祠當時在每年
農曆二月初二、八月十五都會演戲,
有「春祈秋報」之意。


總祿境內聚集了一些寺廟,
走訪於巷弄之時可逐一訪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