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多年前先人渡海來臺,先在金山半嶺土地搭草壇供奉

天官大帝,後遷至寺廟現址合祀三官大帝,在地人稱「三界公廟」,

本地也因廟而得名「三界壇」。

早年的三界壇地區稱為「西勢」,

因三界公廟受到了居民的廣泛崇拜,亦是當地的重要信仰中心,

故該地被改名為三界壇。

三界公廟於道光11年(1831),草壇改建為土樓廟宇;

到了民國48年,因土廟年久失修,經地方仕紳籌劃而重建,

這才更名為現在的「聖德宮」。

信徒偏及三界、六股、清泉、兩湖、西湖、萬夀、永興、

重和、阿里磅、阿里荖、尖阿鹿等11村之居民。

三界壇廣場籃球場位於六三市民活動中心的旁,

鄰近金山舊機場遺址。

金山舊機場遺址的由來,源自當年日治時期曾在此建設小型軍機場,

但剛啟用不久就飛機失事,最後成為一座尚未正式啟用便被廢棄的機場。

如今現地還遺留有當年用來壓實地面的三巨大石輪,

為興建機場時用來輾平地面的工具。

籃球場提供多樣化的功能,

不僅是當地居民運動休閒的空間,

也經常成為當地里民集會活動的處所。

球場附近盡是翠綠的田園風光,偶爾可看見田中央的白鷺鷥,

乘著掠過的輕風,緩緩飛上天際,

增添另一特別的景色。

聖德宮於明治39年 (1906) 4月14日 設立金包里公學校

「三界壇分校學堂」,供附近一至四年級的學童就讀。

三界壇分校招收三界、草里、乾華、萬壽、永興、六股、

清泉、西湖、兩湖、重和等地區學童,

至五年級後再回金包里公學校就讀,直到畢業。

大正4年(1915) 11月10日,

金包里公學校第六任校長藤澤新平,

曾在廟前手植橄欖樹,並於樹旁立「御大禮記念碑」,

成為當時該地區之宗教文化與教育中心。

此碑目前重立於

聖德宮旁的花園內…….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