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舊名洄瀾,北接宜蘭,南鄰台東,西側則銜接了
台中、南投與高雄,是台灣最大的縣級行政區。

花蓮市位於花蓮縣北部,北臨新城鄉,西接秀林鄉,
南面吉安鄉,是花蓮縣縣治所在地,
也是花蓮縣的行政中心。






由於中央山脈的阻隔,漢人進入花蓮的時間較晚。
在此之前,花東縱谷北部大致為原住民所居住。
最早的漢人移墾紀錄為嘉慶十七年(1812),由宜蘭南下開墾,
規模並不大,直到同治十三年(1874)清廷決定開山撫番,
光緒元年(1875)才正式將東台灣納入版圖。





談及花蓮市的發展,則與日治時期的治理措施密切相關。
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府指定米崙溪口至花蓮溪口間約四公里的
弓形海濱(今南濱海岸)為輪船停泊地,
1896年全島沿岸定期航路開通,
原本聚居於花蓮溪北側的聚落逐漸北移。






1900年總督府將花蓮最高行政單位——花蓮港出張所
遷移至新港街(今花蓮市舊火車站與花崗山附近),
並將新港街定名為花蓮港,
確立了花蓮港市街的發展基礎。





說到花蓮港街的發展,最早規劃於1909年。
時逢日本總督府檢討行政單位,將花蓮港廳由台東廳
獨立出來,花蓮港廳都市計畫隨之展開。








1901年11月時廢「台東廳花蓮港出張所」改設「花蓮港支廳」,
1909年10月進行地方制度改正時,更名為「花蓮港廳」;
戰後又改廳為縣,於是原「花蓮港廳」遂成為
今日之「花蓮縣」。





規劃之初已考量建造東線鐵路,並且多數公務單位、學校都分佈
於鐵路與美崙山之間,形成今日美崙溪畔古蹟建築群落。
1910年花蓮火車站竣工,沿著鐵道的設施
也帶來第一批居住花蓮的人口。






自此之後,花蓮港市的人口急遽發展,
大正二年(1913)又著手進行市區計畫的擴張,
將鐵道南側的紅毛溪兩岸與內陸腹地皆納入範圍,
現在花蓮舊市區的棋盤式街道規劃,
多數正是源於此次的都市計畫擴張。



昭和六年(1931),因應南濱的舊港不敷花蓮日益擴大的
運輸需求,花蓮港築港計劃計畫啟動。
隨著港區北移,為運輸築港材料,
從市區經北濱到米崙(今美崙)地區的臨港聯絡鐵道也開始興建,
並在1939年築港完成後成為客貨兩用之太平洋臨港鐵道。










花蓮港最初規劃為商業用港口,因二戰轉為軍港使用,
並收納美崙腹地為軍事重工業發展區。
國民政府來台後,大致維持港區
與工業區的地理位置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