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市國福里一帶,舊名達固灣(Takoboan),為撒奇萊雅族原居地,
光緒四年(1878) 族人聯合平埔族加禮宛社抗清,部落為清軍所毀,族人四散。
事件之後,部分撒奇萊雅人陸續回到達固灣重建家園,
並改名 Sakol (茄苳樹),漢名為「歸化社」。

「歸化」地名一直沿用至日治時代晚期,
昭和七年(1932)出版《二十萬分一地國圖(台灣部分)》仍標示歸化,
昭和十四年(1939)的《三十萬分一台灣全圖》已見佐倉之名,
地名由來疑為 Sakol 的發音接近日語的佐倉 Sakura。




「佐倉」早期稱為「茄苳腳」,這裡原本種植許多茄冬樹,
被原住民稱之為沙古拉(sakhora),
直到日治時期,將「sakhora」音譯為佐倉,沿用迄今。




水源村常被稱「撒固拉」(sa ku ra),與日語櫻花的發音さくら同,
因此以為水源村和櫻花有關,甚至認為村裡在某處或某時曾種植櫻花,
走遍全村後卻發現名實不符。





這個關於地名的美麗誤會起源於一百多年前發生於奇萊平原的
加禮宛事件後撒奇萊雅族人的遷徙。
1878年加禮宛事件後,流亡的撒奇萊雅人遷徙到花蓮各地,
部分逃亡的族人又回到原居住建立起新聚落,漢文獻稱為「歸化社」,
族人因當地有許多茄苳老樹(sakol),自稱為Sakol部落。
日治時期,以Sakol的音譯將其命名為「佐倉」。




因為在日語發音中「佐」的音為「さ」 ,「倉」的音為「くら」 ,
合稱之後的「さくら」和日語的櫻花:「桜」的發音「さくら」完全相同,
才會產生和櫻花聯想的誤會。






佐倉境內有一佔地十三公頃的百年歷史的佐倉公墓,
另有日治時期已建立的火葬場,花蓮縣政府自2002起要求民眾辦理遷塚,
市公所規劃轉型運動公園,不過園區內有1座逾50年的日治火葬場與煙囪建物,
文化局發現確有「歷史脈絡」列冊追蹤,


但地方居民反彈,對於原地保留或異地保存,
市公所與文化局仍在研擬妥適方案,
以利佐倉公園後續規劃。



屋頂山牆上方的這個五角型的標誌乃為大正五年(1916)
九月從五百多件作品中海選出來的花蓮港廳紋章,設計者為「粥川切太郎」,
設計的概念以花蓮港廳的「花」字做為發想,
五邊形代表五片花瓣,簡單明瞭的設計獲得評審青睞,
此一花蓮港紋章不僅做為當年落成的花蓮港廳神社社徽元素使用,
也被鐫刻在火葬場的屋頂上。


戰後,佐倉公墓由花蓮市公所負責管理,
紋章中間的市字推測可能為後來所加,市可能是代表「花蓮港市」,
花蓮港街於1940年升格為「花蓮港市」。

所以這個建物
應該建於1940~1945 年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