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出自佛學經典的《華嚴經》,佛曰:
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意思是:
從一朵花裡就可以看出整個世界,
用一片葉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
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華嚴經》說:「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所有的佛經,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觀的,認為人生是痛苦的,
要求解脫;都認為這個世界是缺陷的、悲慘的。





唯有「華嚴經」所講的,
認為這個世界無所謂缺陷,即使是缺陷,
也是美的;這個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
是一真法界,萬法自如,處處成佛,時時成道。





毛西番蓮(學名:Passiflora foetida)又稱為野百香果、
龍珠果、小時計果,為二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常見於
廣西、廣東、雲南和台灣。


常逸生於海拔120-500米草坡、灌叢中,為泛熱帶雜草。
全株密生長毛,因而得其有「毛」之名,常藉卷鬚攀附其他作物上,
為危害農地作物的雜草。


夏、秋時可採其全草或果實,果實曬乾又稱龍珠果 (與火龍果別名相同),
而全草有清熱與解毒之效。具有食蟲習性,苞片被證實可以捕獵小型昆蟲
並將其消化吸收用於果實發育,但鑑於其食蟲目的更傾向於保護果實,
故也有學者將其歸為捕蟲植物。



毛西番蓮屬草質藤本植物,有臭味;莖呈被平展柔毛。
葉呈膜質,寬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頂端有2個苞片,苞片呈尖或漸尖,
基部呈心形,呈3個淺裂狀,葉緣呈不規則波浪狀,具腺頭狀緣毛,
葉面呈被絲狀伏毛有少數腺毛,葉背上部有許多小腺點;葉柄無腺體。



聚傘花序退化僅存有1朵花,與卷鬚對生;
花呈白色或淡紫色,有白色斑點;苞片一至三回羽狀分裂,
小裂片絲狀,頂端具腺毛;萼片背部頂端具有1個角狀附屬器;
副花冠裂片有3-5輪;內花冠呈膜質,不是褶狀;呈花盤杯狀。
果呈卵圓形,徑2-3厘米,無毛。
花期7-8月,果期翌年4-5月。










在台灣,毛西番蓮另有一變種台南毛西番蓮(Passiflora foetida L. var.
tainaniana Liu & Ou)。除了其花色全白,未熟果覆有細毛之外,
其餘特徵與毛西番蓮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