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出自佛學經典的《華嚴經》,佛曰:
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意思是:
從一朵花裡就可以看出整個世界,
用一片葉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
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華嚴經》說:「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所有的佛經,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觀的,認為人生是痛苦的,
要求解脫;都認為這個世界是缺陷的、悲慘的。





唯有「華嚴經」所講的,
認為這個世界無所謂缺陷,即使是缺陷,
也是美的;這個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
是一真法界,萬法自如,處處成佛,時時成道。



阿勒勃(學名:Cassia fistula),訛作阿勃勒(台灣通稱),
又稱波斯皂莢、婆羅門皂莢、臘腸樹(大陸通稱)、豬腸豆(香港通稱)、
南蠻皂莢(日本通稱)、長果子樹、牛角樹等,





或據英語 golden shower 譯作黃金雨、金急雨,
是一種豆科蘇木亞科的植物。


原產於南亞南部,從巴基斯坦南部往東直到印度及緬甸,
往南直到斯里蘭卡。
阿勃勒之名首見於《本草綱目》金陵初刻本(1596),
彼時南亞語言對漢語的影響早已式微。




由於《本草綱目》卷三「百病主治藥上·瘵疰」仍寫作「阿勒勃」,
所以有人辯稱「阿勃勒」這一訛名並非出自《本草綱目》。





阿勒勃的嫩葉、花、莢肉、種子均可食用和入藥,有輕瀉作用。
阿勒勃含有羥基蒽衍生物,具有潛在的遺傳毒性,長期服用可能會
增加罹患腸癌的風險。

短期大量食用也可能會導致
噁心、嘔吐、頭暈等中毒症狀。



阿勒勃一般可作景觀樹或行道樹之用,
廣泛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種植。

花期在5月,初夏滿樹金黃色花,
花序隨風搖曳、花瓣隨風而如雨落,
所以又名「黃金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