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上南澳地名,開始見於清嘉慶15年(1810),

當時因此地位居蘇澳之南,便稱為大南澳。

日治時期大正元年(1912),改稱南澳。

大正6年(1917)宜蘭廳下新設南澳支廳,

支廳位置在大南澳地區的浪速(Naniwa,今蘇澳鎮朝陽里)。

大正9年(1920)施行州郡街庄制,改為台北州蘇澳郡蕃地。

戰後,台北縣南澳鄉正式成立,

民國39年(1950)改隸於宜蘭縣。

分為東澳地區(東岳)、南澳地區(南澳、碧侯、金岳、

金洋、武塔)、澳花地區(澳花)。

東澳位於南澳鄉北區,因日治時期的漢原分治政策,

大致上以台9線蘇花公路為分界,西側的山區今劃為本鄉東岳村,

東側的沿海地區今劃為蘇澳鎮東澳里。

東澳灣的範圍,北起烏岩角,南至烏石鼻,全長約兩公里,

沿途崖岸險隘,須單向行駛管制,耗時耗事使底花蓮,直到民國七十九年

才拓寬完成雙線通車。

其中烏石鼻為台灣島向太平洋伸出的一塊鼻形海岬,

已列為自然保護區。

海灣狀似凹形港澳,全長綿延約兩公里,弧線優美,

為沙灘與醮岩互相組合而成的海岸,其最南端的粉鳥林漁港,

景緻旖旎,引人駐足,宛如遺世獨立的「天涯海角」,

充滿了寧靜與純樸之美。

而烏岩角是東澳嶺東側沒入太平洋的一處岩岬,

是一座陸連島,大潮的時候淹沒鞍部變成孤島,

湛藍靜謐,依山傍海景色壯麗,

烏岩角可說是中央山脈最美麗的起點。

前往烏岩角是一條極具性且須有體力的路線;

是故此行先來探路,

之後再安排專程來走訪…..

一般至烏岩角的交通有水路(獨木舟) 與陸路兩種方式。

陸路從蘇花公路下切至海邊有新(10.8K處)及舊(9.8K處)兩條路。

新舊各有難度,走舊路至烏岩角須跨過岩壁,難度危險較高,

所需時間也較長。

如果走舊線步道到無人沙灘來回約

2.5-3 小時左右 (落差320公尺左右)。

近來前往這多走新路…….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