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國際機場第一航廈,位於臺灣桃園市大園區。

作為桃園國際機場的第一座航廈,第一航廈於1974年9月19日動工,

1979年2月26日隨原名為「中正國際機場」的桃園國際機場正式啟用。

第一航廈在2013年6月擴建完成。

(成田國際空港)

在國際航線持續開航的壓力下,儘管臺北松山機場持續改建因應,

卻受限於腹地被基隆河與台北市區所包夾,仍然敵不過年年成長的

龐大人流而不敷使用,於是中華民國交通部另覓土地建造新大型

機場的構想油然而生。

1967年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在以台北都會區近郊為考量的狀況下選擇

新國際機場場址,並於1969年正式選定空軍桃園基地西側埤塘區域空地

以興建新大型國際機場,成為十大建設的一部份-桃園國際機場。

在建築師章翔的操刀下,由中華工程所負責的桃園國際機場興建工程

於1974年9月正式動工,投入8,000名人力、耗資新台幣103億元

於1978年底正式完工、在中華航空編號B-1818的波音727客機首航象徵下,

第一航廈隨桃園國際機場於1979年2月26日正式啟用。

台灣經濟高速發展下,桃園國際機場很快面臨了過度飽和的困境。

為了解決空間嚴重不足及構造、設施老舊不堪的問題,並做為桃園航空城

的先期工程,同時重塑桃園國際機場作為國家門戶的形象,

由建築師團紀彥所設計的第一航廈改建工程,融合了新舊,

於2010年起投入新台幣29.71億資金正式啟動,

以大區域性的邊施工、邊營運「半半施工」方式耗時3年,

於2013年6月完工、7月27日啟用。

最初由建築師章翔所設計的第一航廈,結構設計上相當特殊,

效仿美國杜勒斯國際機場,屋面部分以曲面造型設計,並與結構專家

林同棪合作採用興建時最先進的預力混凝土技術興建,能夠有效的

契合機場主題展現建築的流動感;

而在建築師團紀彥的操刀下,

於2010年所開展的第一航廈擴建工程

也賦予了第一航廈全新風貌。

擴建後的第一航廈,以「鴻鵠展翼」為意象,利用、延伸了原先翹起

的屋頂,搭配曲線式的大跨距鋼骨屋架及「魚鱗片」設計,引入自然光線

卻能全日遮擋陽光直射─稱為「集光調整器」。

擴充工程讓第一航廈成為結合現代與古典,

展現了「詩意」與「禪意」,

重新塑造桃園國際機場的意象。

成田機場(成田空港),原名新東京国際空港。

位於日本千葉縣成田市的國際機場,

與羽田機場並列為東京兩大聯外機場。

為了與羽田機場區別,

國際上常以「東京成田機場」(Tokyo-Narita)稱之。

1978年啟用後,大部分來往東京的國際航班移轉至此,

羽田機場則轉以負責國內航線為主。

1962年,為了分擔東京國際機場(羽田機場)日益飽和的運輸能力,

日本政府開始計劃建設新東京國際機場。

然而,二戰後東京的迅速重建使得用地嚴重短缺,

原計劃在東京灣內興建,

受限於當時填海造陸的工程技術並不足以供機場使用,

當局只得考慮將新機場建在東京市郊的千葉縣。

起初,機場選址在富里市,後移至成田市三里塚和芝山町

東北5公里處,部分地塊位於原宮內廳下總御料牧場。

1972年,由竹中工務店承建的第一航廈竣工。

1978年,第一條跑道完工並預計在3月30日正式開放運轉。

隨著二期跑道的建設,第二航廈也於1992年竣工,

該航廈啟用時是世界最大的機場航廈。

2015年4月8日,成田機場啟用第三航廈,

此航廈專供低成本航空公司使用。

成田國際機場位於千葉縣成田市,

成田市門前町成田山新勝寺是成田市最早發展的地區,

該市也因此而繁榮。

利用大眾交通工具從東京都心前往成田國際機場的交通方式,

可以搭乘鐵路或高速巴士。

鐵路可選擇京成電鐵的成田SKY ACCESS線、

京成本線以及JR線等路線。

目前有東京空港交通(利木津巴士)、京成巴士、

THE ACCESS NARITA與千葉交通等多家公司經營高速巴士,

可依據出發地選擇搭乘。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