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區以文化教育機關和住宅街區為主,有「文之京」的美名。
從明治時期以來,這裡居住過夏目漱石、森鷗外、宮澤賢治等
著名的文人、學者和政治家。

除此以外出版、印刷業也很繁盛,
並設有先進醫療設施和大型醫院。
區內著名的設施包括日本最高學府東京大學本部(本鄉校區)、
東京巨蛋和講道館等,六義園、後樂園和小石川植物園等古老
而寬廣的日本庭園也坐落於文京區內。





戰國時代後,屬於上杉氏管轄的地區,並受到太田氏、
豐島氏等豪族的影響,而後又成為後北條氏勢力範圍。
天正18年(1590) 豐臣秀吉打敗後北條氏之後,將德川家康的
領地遷往江戶,文京區的地界因而設立諸多武家住宅及寺廟、神社;



後來,德川御三家之一,被稱為水戶黃門的德川光圀
更在此修造水戶德川家屋敷。
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的乳母春日局和大奧中的女官音羽等
都在文京區地界內受領過土地,
「春日」、「音羽」等地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進入江戶時代的文京區,起初由於區內大量的武家領地,
使得町人街市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妨礙。
在中期後,很多地區都進行了市街化的改造,
後期在中山道的街道兩側商店林立,商業得到了很大發展。



(網路照片)
在進入明治時期以後,廣大的武家宅地遺址大部分轉為
教育機構和軍事設施使用。
明治10年(1877) 4月12日,東京大學在加賀前田氏的領地遺址上設立,
四周集結了大量的出版社等機構,坪內逍遙、森鷗外、夏目漱石、樋口一葉
等著名文人也在附近居住。


連同先前設立的東京師範學校(現筑波大學大塚校區)
和東京女子師範學校(現御茶水女子大學),
文京區體現出鮮明的文教地區特色。





此行主要沿著本鄉通行走,沿著東大圍牆外一路向南。
明治維新後政府將原幕府直屬的昌平坂學問所、開成所、醫學所
統合建立了大學校。由於國儒學與西洋學之爭於明治4年 (1871) 廢除
原教授國儒學的大學本校(原昌平坂學問所),
將其餘2校改稱為南校、東校。



隨後經歷了東京開成學校、東京醫學校的改組於明治10年(1877)
4月12日合併創立為文部省管轄的官立東京大學。
明治19年(1886) 根據帝國大學令改稱為帝國大學,
明治30年(1897) 隨著京都帝國大學(京都大學)的設立更名為東京帝國大學。
戰後於昭和22年(1947) 10月更名為東京大學。
東京大學是日本第一間仿效歐美建立的近代化大學,
其中本鄉校區留有最多的歷史建築,
有多處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
可惜因時間不足,未能進入校園內探訪…..




正式名稱為「舊加賀屋敷御守殿門」的「赤門」建於1827年,
現被列為國家重要文化財,原本是加賀藩宅邸的大門,
1903年遷到現址。
赤門也是東京大學的代表性象徵之一,
原為加賀藩的御守殿門,「赤門」為御守殿門的俗稱,
此乃因為御守殿門皆漆為朱紅色之故。




東京大學的赤門建於文政十年(1827),為加賀藩第13代藩主
前田齊泰迎娶第11代將軍德川家齊的第21女溶姬時所建,作為
加賀藩在江戶的上屋敷的御守殿門。
赤門在建築樣式中央有一扇大門,大門兩側各有一扇小門,
屋頂樣式屬於切妻造。門主體的兩側建有唐破風造樣式的番所,
現在已無作用,僅作為古蹟保存。




依古代日本習俗,御守殿門一旦受災損毀便不能重建,
而東京大學的赤門是唯一留存下來的御守殿門,
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東大本鄉校區的正門建造於1912年,與旁邊的「門衛所」
一同被列為國家登錄有形文化財,
設計特色融合了和風與西洋技術。

從大門進入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排銀杏大道,
直通安田講堂,每到秋天便會染上一片金黃色,
彷彿是黃金地毯般夢幻,
而銀杏大道兩側的教學棟也有多棟都被列為文化財,
相當值得一看。
下回有機會再專程往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