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靈廟是指日本江戶幕府歷任征夷大將軍的祭祀廟宇。

日本自從戰國時代開始,出現為自己過世的親人或是有特殊

貢獻的人建設靈廟,除了緬懷先人以外,也記錄在世時的事蹟。

到了江戶時代時,靈廟的建設更是代表一種權力的象徵。

自1603年3月24日德川家康創立了江戶幕府開始,

一直到1867年11月9日大政奉還為止的264年間,

一共歷經了十五代的征夷大將軍。

其中除了初代將軍德川家康、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的

陵墓在日光東照宮、輪王寺,

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安葬於谷中靈園之外,

其餘的十二位將軍分別安葬在東京都港區的增上寺

以及台東區的寬永寺。

其中也只有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的墓所,

可以輕易走訪……

德川慶喜( Tokugawa Yoshinobu,1837—1913)

出生於德川御三家之一的水戶家,

父親是水戶齊昭,母親為正室登美宮吉子;

初代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康第十一子德川賴房的第十代子孫,

在眾多兄弟中排行第七。

11歲時奉第十二代將軍德川家慶之命,

過繼到御三卿之一的一橋家為養子,直到出任將軍為止。

面對日漸衰落的德川幕府,慶喜原希望在繼任將軍後藉助法國之力

進行西化,重提公武合體以改革幕政。

1867年6月,土佐藩的坂本龍馬及後藤象二郎定下「船中八策」,

主張幕府奉還大政,組成以天皇領導的大名公議政體,更取得薩摩藩、

土佐藩及廣島藩簽訂約定書支持。9月,薩摩藩及長州藩達成出兵協議,

後再加入廣島藩組成倒幕同盟;10月,三藩代表更在京都集合,

取得天皇討幕密詔,決意出兵。

慶喜為避免一場日本內戰,主動在二條城舉行了大政奉還的儀式,

將大政奉還予明治天皇。

翌年天皇頒佈《王政復古令》,廢除幕府。

最後,慶喜在海軍奉行勝海舟遊說下,同意無血開城。

1868年5月3日,德川慶喜交出江戶,改封於靜岡,領70萬石地,

德川幕府在江戶265年的統治結束。

退任將軍後,慶喜為免被新政府猜疑,對政治興趣明顯減退。

在新政府任職的舊家臣,慶喜亦盡量避不見面。

慶喜熱衷於投入攝影、狩獵、民謠歌曲研究等生活興趣之中,

並專注於這些工作,甚少理會政治。

明治三十年(1897),從靜岡回到東京居住。

翌年他前往皇居(即前江戶城),首次覲見明治天皇。

明治三十五年(1902),慶喜被明治天皇冊封為公爵,兼任貴族院議員。

明治四十一年(1908),慶喜被明治天皇授予勲一等旭日大綬章。

大正二年(1913),慶喜因肺炎而逝世,享壽76歲。

身後以神道教儀式葬於

現今台東區谷中的家族墓園,

後來該處更名為谷中靈園。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