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山在戰國時代稱為忍岡(しのぶのおか),
是當時江戶人口稀少的地區。
1603年江戶幕府開府,伊賀國上野為本據地的外樣大名
藤堂高虎在忍岡設置屋敷。

後來德川將軍家的菩提寺寬永寺建造於此,門前町形成。
此時寬永寺附近一帶稱為「上野」。
這是因為這裡與藤堂家的上野地形相似。


寬永寺因是歷代將軍墓地,在江戶幕府保護之下而繁榮。
上野寬永寺如同京都的延曆寺,是鎮護江戶的寺院。
1625年,江戶幕府對應西方的比叡山延曆寺,
在此地建立寛永寺。

寬永寺的創立者是德川家光,由第一任住持天海在1625年所建造。
因為在寬永年間開始建造,所以被稱為寬永寺,
寬永寺也是德川家的菩提寺之一。

元和8年(1622)時,江戶幕府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與當時的
天台宗高僧天海大僧正發願興建一座大寺院,並捐獻土地準備
開始建造寬永寺。





寬永2年(1625),第3代將軍德川家光在現在的東京國立博物館
的原址興建了僧侶的住所。
因為京都有比叡山鎮守,為了與比叡山相對,
所以寬永寺山號取為東叡山。




天海於寬永20年(1643)去世後,弟子公海繼任寬永寺的住持,
而他的繼承者則是後水尾天皇第3皇子守澄法親王(1654年開始擔任住持)。
從此,寬永寺的住持都是由天皇的兒子或姪子來擔任,
因此寬永寺也被尊稱為「輪王寺宮」。


(網路圖片)
元祿11年(1698),在第5代將軍德川綱吉的時候,
相當於現在的上野公園大噴水池的地方,
寬永寺的正殿上的中堂建造完成。


寬永寺在最繁盛的時期,以上野公園爲中心占地方圓100多萬平方米,
在現在上野公園的中心噴水廣場位置上,修建了橫寬45米、進深42米、
高32米的雄偉壯闊的根本中堂,
在現在國立博物館的位置上修建了本坊正殿。


另外加上由各大名們的捐贈修建的三十六坊子寺院,
共同組成了寬永寺宏偉的寺院規模。
到了江戶時代後期達到極盛,
寺域面積廣有上野恩賜公園的兩倍大。



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在1867年大政奉還,
1868年新政府軍(倒幕派)和舊幕府軍之間爆發戊辰戰爭,
幕府軍軍組成的彰義隊集結在寬永寺與新政府軍對抗,
造成大部分寺廟建築都燒成灰燼,
僅存清水觀音堂、東照宮、五重塔、上野大佛殿等。

寬永寺的開山堂裡供奉著慈眼大師天海及
平安時代擔任第18代天臺宗座主的慈惠大師良源。
開山堂也因此被稱作「兩大師」。


目前,位於東京藝術大學北邊的正殿「根本中堂」
也不是最初的建築物,
而是從崎玉川越的喜多堂遷移過來再重建的樣貌。
根本中堂有著厚重的入母屋造屋頂,正面看起來雖簡樸但充滿了威嚴,
到側面一看,山牆中的懸魚和屋脊上的鬼瓦又帶著華美感,
樹木的原色在日光之下更映出黃金般的光芒。


(網路照片)
寬永寺東側則是靈園,除了一般墓地,也有德川家御靈屋,
跨越300年歷史,江戶時代十五位大將軍中,共有六位被埋葬在寬永寺,
有祭祀四代將軍家綱、十代將軍家治、十一代將軍家齊的第一靈廟;
第二靈廟則祭祀五代將軍綱吉、八代將軍吉宗、
十三代將軍家定(篤姬的丈夫),
不過靈廟多在二次大戰中燒毀。


寺內處處可見德川家的家紋「三葉葵」,
讓人感受到幕府時代權力的象徵。
因為靈廟的建設,造成幕府莫大的財務支出,
因此八代將軍德川吉宗實行幕政的改革,發佈了「御靈屋
建立禁止令」。從德川吉宗開始之後的將軍,都改為分派在
增上寺以及寬永寺的靈廟中合併祭祀。

自1603年3月24日德川家康創立了江戶幕府開始,
一直到1867年11月9日大政奉還為止的264年間,
一共歷經了十五代的征夷大將軍。
其中除了初代將軍德川家康、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的陵墓在
日光東照宮、輪王寺,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安葬於谷中靈園之外,
其餘的十二位將軍分別安葬在
東京都港區的增上寺
以及台東區的寬永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