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子舊名猴樹,

清乾隆12年(1747)《重修台灣府志》記載為「猴樹港街」,

清乾隆29年《續修台灣府志》則記載:

「朴仔腳街,舊為猴樹港街,今更名。」

清朝年間,樸仔腳地區僅有數間農舍及數株樸仔樹。

樸仔樹蒼翠成蔭,樹下逐漸成為旅途者或居民所休息乘涼好地方。

清康熙21年(1682),林馬從湄洲祖廟迎請媽祖,欲至居住地布袋嘴

半月莊供祀,經牛稠溪〈朴子溪〉南岸樸仔樹下休息。

當地民眾聞訊聚集參拜,並奉神意指示要停住此地,

故在此樹下立廟稱為樸樹宮。

清乾隆54年(1789),樸樹宮奉令改為「配天宮」。

當地便以媽祖廟為中心,逐漸發展成市鎮,當地因於樸仔樹下建廟,

奉祀媽祖而發跡,於是取名「樸仔腳」。

1911年設立樸仔腳區,隸屬嘉義廳樸仔腳支廳,

管轄大槺榔西堡內之樸仔腳街、下竹圍庄、雙溪口庄、大槺榔庄、

小槺榔庄、下雙溪庄、溪墘厝庄;大坵田西堡內之𧃽菜埔庄、崁前庄、

崁後庄、龜仔港庄、鴨母藔庄、吳竹仔腳庄、新庄、馬稠後庄。

日治初期,崁前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崁前庄」,隸屬於大坵田西堡。

該庄昔日西邊北段及北邊西段與崁後庄為鄰,北邊東段與下竹圍庄為鄰,

東邊及南邊東至中段為鴨母藔庄,南邊西段及西邊南段為龜仔港庄,

西邊中段為貴舍庄。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崁後、埔中央等。

地名緣源乃由先民入墾於較高突、地勢險峻之前方而來。

絕大多數居民從事農業耕種,神祇信仰,分別有福德宮、保安宮等。

林姓似乎是此地主要姓氏……

嘉義朴子市有很多珍貴的特色技藝文化,

其中「樓房遷移工程」,可算是最具特色的產業文化。

現今在業界所稱的「樓房遷移工程」,就是指車厝、聳厝移屋技術,

其中以永和里及崁前里為最大的移屋產業聚落。

移屋產業的發跡源自於過去當道路需要轉向或拓寬時,房屋阻擋道路

規劃之路線,因前人愛惜物力的概念,便發展出不破壞房屋結構之方式,

將房屋遷移至其他地方。

而朴子是目前全臺唯一保留移屋產業聚落與技術的城市,

雖然移屋需求量仍非常多,卻因移屋技術學習較不容易且耗時費力,

年輕人不願學習此項技術,再加上有經驗的老師傅退休,

使得技術傳承出現斷層,

目前正面臨失傳的困境。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