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區位於基隆市最南端,
是臺灣最早設置現代化都市水源地地方。

北鄰仁愛區,東北接信義區,東鄰新北市瑞芳區,
南鄰新北市平溪區、汐止區,西鄰七堵區,西北接安樂區。
區內人口約3.8萬人,是基隆市人口最少的行政區。





暖暖區原為巴賽族「暖暖社」(又稱「那那社」)居住地,
荷蘭時代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中,暖暖的位置標示 Perranouan,
臺語音譯作八暖暖,荷蘭文獻記載,
「Perranouan 是阻隔淡水與基隆之間的障礙」。



暖暖多為泉州安溪人開墾,清代為臺北府四堡之一「石碇堡」之中心地帶。
日治開始,1901年置於基隆廳水返腳支廳管轄之下,為暖暖區。
1909年,基隆廳併入臺北廳,暖暖區改為臺北廳水返腳支廳管轄;
1919年7月19日,暖暖區改歸臺北廳基隆支廳管轄。


1920年地方制度改正,五堵、瑪陵坑、暖暖三區
合併為七堵庄,隸臺北州基隆郡。




1945年戰後,國民政府改庄為鄉、改郡為縣轄區,
暖暖屬臺北縣基隆區七堵鄉。1946年底,基隆市成立以後,
暖暖、八堵當地民眾希望改屬基隆市。






1947年1月18日,七堵鄉劃歸基隆市,並改編為七堵區。
1949年2月1日,七堵區內的八堵、暖暖、碇內三段
分出改設暖暖區至今。







暖暖之發跡有賴基隆河之船運商埠,
船商自溪水駛入汐止後,大船換小船進入暖暖「渡船頭」,
因此暖暖老街商家林立,榮榮富裕。








安德宮,是一間媽祖廟,為暖暖的信仰中心,
安德宮建廟之後,曾在清咸豐三年(1853)、日治末期、
民國四十六年(1957)、民國八十六年(1997) 重修,
而成為今日之廟貌。











廟前的麵店及馬路對面的米粉湯是當地知名小吃;
廟旁的老街上保留有
一些石砌的拱廊及外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