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勢水庫,又稱暖暖水庫,位於基隆市暖暖區西勢坑,距離
基隆港約5.2公里,主要水源以攔取基隆河暖暖溪上游西勢溪溪水。

興建於日治時期,是台灣第一座專供民生用水的水庫,
與新山水庫一同供應基隆地區的用水。


(前往水庫途中的輸水鐵管)
臺灣水運系統的發展始為明治29年(1898) ,
西勢水庫原名基隆水道及水源地,時任臺灣總督桂太郎為解決
基隆用水問題與改善衛生環境,則邀擔曾於日本各地參與水道工程
設計的英國蘇格蘭技師威廉·巴爾頓(William K. Burton)任為
衛生工程顧問技師,及其聘為衛生工程技師協助的學生濱野彌四郎等人
開始於臺灣各地進行衛生工程調查與設計。








(途中一座古橋名為綠橋 )
並興建攔河堰以截取溪水,
用幫浦抽水入淨水場,再輸送給用戶。

水道工程自明治31年(1898)動工,1899年則在東勢溪及西勢溪
合流處下游設置土堰堤。
1902年正式供水,為日人治臺初期僅次於淡水水道的
一項公共衛生水道設施。





隨著用水需求增加,
大正12年(1923) ,於現址開始興建水庫,
1926年7月完工。舊稱「基隆水道貯水池」。





基隆水道興建完成以來,
一直肩負著供應基隆市民生、工業用水的重任,
其景觀元素包括水庫(西勢水庫)、暖暖溪攔河堰、抽水機房、
沉澱池、慢濾池、淨水池、分水井等設施大多都維持原貌,
且部分設施目前仍在繼續使用中。

由於基隆地區人口增加,民生用水早已不敷供應,
且因受限於水庫集水區面積,始終無法再擴建增加蓄水量。
目前扮演支援新山水庫之備用水庫。


西勢水庫主壩頂標高 73.6 公尺,壩高為 29.57 公尺,
溢洪道設於西勢溪的右岸,為混凝土重力式無閘門控制溢洪道。
曲線形混凝土壩體外觀古樸優美。





基隆水道貯水池記念碑,位於在⽔庫入⼝處,
結構是由⽔管製作⽽成,記念碑⽂則詳載基隆⽔道貯⽔池⼯程概要
及其相關諸元 資料(⾯積、容積、堰堤的數據,⽇元計價的⼯程費⽤、
開⼯完⼯的紀元年等等)。







水壩築成,水庫區變為一美麗的人工湖,
湖光山色,景緻優美,又被稱為「觀音湖」。
西勢水庫因為仍為水源保護區,大門有鐵門深鎖。
大門入口處,有一聳立的紀念碑。







當時由於水源地暖暖淨水場的蓄水池已不敷急增的飲用水需求,
於是在上游處興建這座水庫,完工時並以水管製立紀念碑,
名之為「基隆水道貯水池記念碑」。




這座紀念碑的碑座有碑文介紹這座大壩的基本資料。
有趣的是刻署的年代,寫著「中華民國十二年開工,
中華民國十五年竣工」,很明顯的竄改歷史史實。
正確應是「大正十二年開工,大正十五年竣工」。






附近長泰產業道路有一條通往外西勢坑山的登山步道,
登山口是一條枕木步道。
苗圃高幹15電線桿,登山指標往西勢水庫、拔西猴山。





由鞍部左側叉路可下行直抵西勢水庫湖邊,
得以步行到達此一記念碑之前。
也可以走上壩頂,
近距離觀賞湖光山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