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硐 (猴洞仔) 是新北市瑞芳區的一個地名,位於該區東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弓橋里南端、猴洞裡不含南部東段。

清治末期,猴硐地區為一街庄,
取昔時柴寮路有猴群聚集之山洞,稱為「猴洞庄」,
隸屬於基隆堡。


該庄東北與九芎橋庄為鄰,東與武丹坑庄為鄰,
南邊東側較長段與石壁坑庄為界,南邊西側較短段及
西邊與三爪仔庄(《臺灣堡圖》為「三瓜仔庄」)為界。




明治三十八年(1905) 7月,第三區改名「瑞芳區」。
大正九年(1920),該庄改制並雅化為「猴硐」大字,
隸屬於臺北州基隆郡瑞芳街。


民國51年(1962) 因認「猴」字不雅而改字為侯硐,
2003年為保留地方文史特色,復改回原名「猴硐」。






猴硐地區自日治初期即開始大規模採礦事業,
最初由日商三井財閥主導,1920年猴硐車站開通後,
為加速產煤效率,於車站東面興建了整煤廠,負責選洗
出不同級別的煤礦。


猴硐地區的礦坑後續由李建興承租,開設「瑞三鑛業公司」,
全盛時期每日都有超過500名礦工進坑,為臺灣第一大煤礦公司,
堪稱是帶動臺灣經濟起飛的火車頭。






瑞三鑛業整煤場於1990年停業,
在歷經20多年的風化逐漸坍塌後,新北市政府與文化部合作
啟動修復工程,借助大木匠師精湛的手藝與現代工法融合,
以修舊如舊的精神修復傾頹的遺址,歷時3年時間完工,
再現整煤廠的風華。






內部規劃礦業文史展,可由不同的主軸及角度一覽猴硐地區
礦工的歷史記憶,並導入多媒體影像展示及聲光互動科技,
為民眾帶來更有趣、更貼近生活的煤礦業文史體驗。





2019年,由末代礦工自行營運的「猴硐礦工文史館」,
以及2022年9月重新修繕、由新北市觀光旅遊局經營的
「瑞三鑛業整煤廠」相繼對外開放,
提供猴硐地區更札實的昔日風光影像…….




沿著基隆河走10分鐘,在柴寮路巷弄盡頭、猴硐瑞三本礦坑口
右側,便可抵達末代礦工運用老人年金一磚一瓦親手建立的
猴硐礦工文史館。
文史館前身是礦工入坑前處理準備工作的「瑞三本礦辦事處」,
可說是維繫礦工平安的重要檢查防線。


兩層樓的文史館共有三間常設展區,這群末代礦工們,
竭盡自身的老人年金、向老礦友們廣蒐礦工文物後,用粗獷的
雙手打造展覽,最後再親自或者由文史志工導覽,
為大眾重現久不見天日的臺灣礦工史。


因礦業興起而參差坐落在猴硐火車站旁半山上的聚落,
由於礦產結束而沒落,也造成青壯人口外移,
因為貓群,讓地處偏遠的猴硐重新成為觀光勝地。





台灣首座貓村的名聲也紅遍世界,於2013年與義大利羅馬銀塔廣場
(Largo Argentina)、日本兩大貓島(九州藍島與宮城縣田代島)、
土耳其庫爾坎(Kalkan)、美國佛羅里達州海明威紀念博物館
(Hemingway Museum)等地,
同獲CNN評選為
《全球六大賞貓景點》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