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硐,位在新北市瑞芳區以柴寮路為主的周邊,

命名最開始起因是鄰近一處山洞有大量獼猴聚居,故稱之「猴洞」。

日治時期因當地盛產煤礦,當地人為求吉利,不喜歡礦坑裡有水,

故改猴洞為「猴硐」,後至民國51年因「猴」字不雅,改字為侯硐,

車站也隨之更名成「侯硐站」,

直到民國92年經地方人士以保留地方文史特色建議,

故改回舊名回「猴硐」。

猴硐位在台鐵平溪線上,自清代以來就是知名的礦產山城,

因應煤礦的發展興起,當時聚落曾高達6千多人,連女性都要到

選煤場上班,猴硐當地車站、變電所因此設立,

周邊更有醫務所、礦工宿舍、所長宿舍、美援厝、番仔寮、

木工場、五分車的柴油機車庫等建築設立,

完整的礦工聚落,也是吳念真導演「多桑」一片的拍攝地點

所在,片中深切刻畫礦工生活。

在礦業盛行時期,猴硐創造許多第一,

首先就是台灣煤礦最大產區、也是質量最好的礦坑,

鼎盛時期猴硐僅瑞三公司一家煤礦公司、

本坑年產量就有674公噸,遙遙領先第二名的466萬噸,

占當時全台煤礦產量的1/7,坑道總長60公里,

深度由海拔96公尺挖到海拔下348公尺;

全台最先進的選煤廠房也在大正9年(1920)在基隆河邊興建完成,

是當時唯一的選炭場與運煤橋,結合一樓鋼筋混泥土與二樓以上為

木頭架構的三層樓高的廠房,包含台灣第一座貨用電梯也因此而生,

應用於載送拆解機具零件到礦坑中組裝應用,

選炭廠房裡共三部選煤機,根據導覽介紹當時一台機器日幣40萬的報價,

相當於現在物價的7億,由此可知當時猴硐煤業的鼎盛與技術的先進。

此外,運煤橋的圓拱造型也是另一項台灣第一,

現存運煤橋則為民國54年以混凝土重新建造。


猴硐經過經濟結構轉型,能源動力來源改變,

煤礦產量降低等影響,

而在1990年畫下煤業發展的句點。

在煤業沒落後,猴硐也慢慢衰落而人煙罕至,

為保留地方特色文化,

規劃了猴硐煤礦博物園區,

原因礦業興起而坐落在猴硐火車站旁半山上聚落,

由於礦產結束而沒落,也造成青壯人口外移,

但也因為貓群,讓地處偏遠的猴硐

重新成為觀光勝地。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