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張家,泛指世居恆春半島張氏家族,以頂頭溝原吉公派下

清河堂張氏家族妻房子孫為主,約占80%,祖籍福建省漳州府

平和縣新安里山鋪堡坪糖鄉客裔。

開基祖張原吉未婚,約莫四十歲時將侄子張文德過繼為子,

攜其與童養媳趙士於清朝順治年間自射寮登陸,

隱居於恆春虎頭山麓放牧維生(另有一說乾隆),

張文德與趙氏成年後結為連理,育有七房,

發跡於清朝咸豐年間,與尤、陳並列恆春最大家族,

除了經營射寮港貿易,也開墾保力溪南岸大片土地直到龍水,

並在頂頭溝興建燕翅脊七房古厝,

張家勢力在光緒初年達到鼎盛,

之後在光緒二十一年的恆春圍城事件後沒落。

渡台初始,張原吉落腳高雄鳳山,隨後走水路於車城鄉

海口港上岸,進入恆春貓仔坑、虎頭山一代開墾,而後返回

彰州平和老家攜侄子張文德赴台。


地方耆老口述:

張原吉曾在虎頭山一帶放牛,一日,遇大雨,無蔭可避,

覓尋一樹暫待,發現不遠處一塊空地,雨露不沾,煙霧嫋嫋,

令人心曠神怡;日後亦趨之,夏涼避暑,冬寒避風,

知得一風水寶地,遂告文德老邁後於此安享天年。

始歿子孫葬其於此,

故一脈張氏枝葉興旺,遠超過明末清初即來此開墾的

保力張氏、埔墘林氏、茄苳尤氏,

成為清代恆春第一大望族,稱之為射寮張氏。


虎頭山張家祖墳一窺,

如今已納入恆春三軍聯訓基地的一部分,

但軍方予以保留,該墓氣勢磅礴,右側是張原吉管家的墳,

左側是妻妾的墳,周圍伴隨第二、三代子孫墳約六座,

維憂此地為外人所有,子孫亦在張原吉墳上數百尺修建假墳,

佔地排異,因此整座山都是張氏墳,

依山傍海,的確靈氣動人。


清代第三房子孫張光在、張光清遷居射寮。

水路的高運量及安全性使然,該地射寮港為恆春地區最大的貨物集散地,

張氏在此作貿易租賃生意,掌控射寮港一切包括船隻、苦力、土地資源

甚至是物品價格,勢力影響整個恆春地區,

當時人稱張光清為琅橋皇帝,

連牡丹社事件日軍都需要仰賴張光清的協助,

此為張氏最鼎盛的時期,以張文德第三房為代表核心。

三房一支子孫比其他六房子孫加總還多,

而後張光清在射寮與車城中間造一鎮,稱新街,

企圖取代車城的行政地位,然因為恆春設縣建城使得車城的

政治影響力逐漸往南遷移至恆春,終告失敗。

如今射寮、新街仍居住許多張氏第三房後裔,

並由此延伸至新街、頭溝、大光、仁壽、龍泉水、墾丁,

張氏的影響力也由車城轉移到恆春,

日治時期的殖民政策喪失大多數政治影響力、

民國時期的三七五減租及公地放領政策

而逐漸失去了土地資源。

然聽説於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一次修墳不慎,

已破壞此地風水。

如今雖已沒落,射寮張氏仍是恆春、車城

重要的地方政治勢力。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