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Vienna)是奧地利的首都,也是該國最大城市,
同時是奧地利九個邦之一。維也納是奧地利的首要型都市,
有著188.9萬人口,作為奧地利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
維也納的人口數在歐盟城市中名列第六。

維也納的德語為Wien,英文Vienna可能來自同形的義大利文,
或是法國的另一個地名維也納。該城市名字的語源仍有學術爭議。
有些人認為城市的名字來自Vedunia,意味著森林溪流。

該城是德語圈中的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
從17世紀至20世紀初,以及冷戰期間,維也納能成為世界上
最大的德語都市,長期擔任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地利帝國的首都。

由於坐落在奧地利的東部,故而緊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邊界,
這些地區形成歐洲中部地區中較為發達的區域,如果加上擁有同樣
交通系統的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維也納就是一個擁有囊括
240萬人的大型都會區,將近奧地利全國人口三分之一。

該城市最早是凱爾特人和羅馬人的定居點,
隨後逐漸轉變為中世紀及巴洛克時期的都市。
眾所周知,從古典主義時代至20世紀初期,
維也納是具有領導地位的歐洲音樂中心。
維也納歷史中心有著豐富的建築群,包含巴洛克式的城堡和花園、
19世紀末期環城大道上雄偉的建築物、雕像以及公園。

2001年維也納市中心古城區被指定為聯合國世界遺產,
2017年7月它被移至瀕危世界遺產的名錄中。

聖斯德望主教座堂 (St. Stephens Cathedral) 是維也納
老城區裡最顯著的地標。這座教堂在歷史上經歷了多個版本。
它最早的版本於1147年獻給聖人斯德望Saint Stephen,
並於1160年完工。

不過將近一個世紀以來歷經戰火,
火災和不斷地重建與擴建,現在的版本和規模早已比12世紀時
的版本相差甚遠了,包括它相當炫麗的彩色磁磚屋頂也是在第二次
世界大戰期間屋頂被戰火波及之後重建的。

這座教堂最醒目的結構是它巨大的南鐘樓和兩座比較小的北鐘樓。
雖然教堂本身經過數次擴建和重建,但是南鐘樓仍然是從1368年
到1433年間總共花了65年才蓋完的原鐘樓。

這座南鐘樓高達136公尺,相當雄偉壯觀。
兩座在1578年落成的北鐘樓原本是要依照南鐘樓的規模蓋的,
但是後來發覺規模實在是太大了,最後蓋出來的兩座北鐘樓
只有65公尺高,僅有南鐘樓的一半。

作為維也納最重要的教堂之一,
歷史上有無數重要的喪禮和婚禮都是在這座教堂裡完成的。
大音樂家如海頓和莫札特的婚禮也是在這裡舉行的。

奧匈帝國的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的喪禮
也是在這裡舉行的。

這處教堂在停留維也納的期間,曾兩度造訪;
一次迎著清晨的陽光閃閃,
一次則在慵懶的午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