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或「大魯閣」一詞原為太魯閣族之自稱「Truku」。
16世紀前後,賽德克族人由南投越過中央山脈遷居花蓮的立霧溪、
木瓜溪流域,後居住在花蓮的族人產生自我認同,
遂自稱為「太魯閣族」。

其原音為「Truku」(德路固),
日治時期被稱為「Taroko」(太魯閣),
太魯閣的名稱,
也因為太魯閣族人居住於此而得名。



砂卡礑步道位於砂卡礑溪旁,鑿山壁而立,
沿途可見美麗的溪谷、顏色呈藍綠色的清澈溪水、
紋路多層次且顏色多樣的大石塊、多樣的植物與蕨類藻類、
陡峭峻秀的峽谷。





走過隧道,看見美麗的紅色大橋矗立於眼前,
那便是砂卡礑步道的入口……


舊稱為神秘谷的「砂卡礑步道」,如同它的名字一般,
神秘且壯麗。步道起伏不大,是個相當適合初學者或親子一起
前來的健行的景觀步道。





砂卡礑步道在日治時期建造,原先是為了維修砂卡礑溪上遊的水壩
和輸送水管而建,1986年設立了太魯閣國家公園之後,便將這條已
失去原先作用的步道,轉而規劃為景觀步道。



砂卡礑步道的名字來自於太魯閣於的「大同部落」,
其舊名便是砂卡礑(Skadang)。






從步道上望向砂卡礑溪,驚豔於溪水的清澈,
原因為溪中的石頭皆為花崗片麻岩、矽質片岩及大理岩等變質岩為主,
含沙量相量少,因此透過溪水,你便能看到這些岩石上頭美麗的花紋,
成為了行走於砂卡礑步道的景色之一。






砂卡礑步道全長為4.1公里,海拔60公尺,沿途起伏不高,
是入門等級的健行步道,適合親子一起步行,
前段為在山壁上挖鑿的人工步道,
過了1.5公里處的五間屋後,轉變為原始步道,



步道必須原路折返,從起點入口,到終點的三間屋,
單程需約2-3小時,來回需要4-6小時,
如果擔心體力或時間不夠,隨時都能折返回程。





許多遊客會選擇五間屋或者大水管為折返點。
碧綠泛藍的色系的溪水,景緻十分迷人,
太魯閣的水石之美,
在這裡發揮得淋漓盡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