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國家公園是台灣第四座成立的國家公園。
1986年11月12日公告計畫,1986年11月28日成立管理處。

位於台灣東部,地跨花蓮縣、臺中市、南投縣三個行政區。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特色為峽谷和斷崖,
崖壁峭立,景緻清幽,「太魯閣幽峽」因而名列台灣八景之一。




此外,園內的高山地帶保留了許多
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如山椒魚等。


「太魯閣」或「大魯閣」一詞原為太魯閣族之自稱「Truku」。
16世紀前後,賽德克族人由南投越過中央山脈遷居花蓮的立霧溪、
木瓜溪流域,後居住在花蓮的族人產生自我認同,
遂自稱為「太魯閣族」。




其原音為「Truku」(德路固),
日治時期被稱為「Taroko」(太魯閣),
太魯閣地名,也因為太魯閣族人居住於此而得名。


1986年11月12日,太魯閣國家公園計畫正式公告實施,
國家公園範圍南北長約38公里,東西寬約41公里,
面積共計92,000公頃,涵蓋行政區包括花蓮縣秀林鄉、
臺中市和平區以及南投縣仁愛鄉。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行政中心及遊客中心,
位於立霧溪錦文橋北北岸的太魯閣臺地之上。
太魯閣台地是立霧溪所沖積出來的河階,
早在日治時期就有太魯閣族人在此居住,建立得卡倫部落。




由於太魯閣台地腹地廣大,位置適當,
遂在此興建行政中心與遊客中心,
並相繼於民國78年和79年落成啟用。




太魯閣台地是立霧溪下切而成的扇形河階地,
因河川改道與下切作用持續旺盛而出露的高位礫石層。


南段步道鄰近立霧溪,從遊客中心旁大草坪經過遊客中心
後方,延伸至保七總隊第九大隊為止;沿途可見到立霧溪
緩緩由群山中流出,向東注入太平洋。


北段步道則從大型車停車場至行政中心旁,
緊靠山邊,穿梭在密林中,
除了可享受清涼的森林浴,
也可觀賞偶而出現的臺灣獼猴。

中心內設有解說員服務台、多媒體簡報室、視聽放映室、
遊憩資訊館、生態展示館、泰雅文物展示館、出版品及
紀念品販賣部等設施,
停車場可供停放小型車輛及遊覽車。


此外,多媒體簡報室會定時放映如:太魯閣國家公園簡介、
奇妙的蜜蜂世界、昆蟲世界、水石之美、太魯閣人等主題影片,
以增進遊客對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