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埡口,舊稱「埤亞南鞍部」,是泰雅族重要的一條

歷史遷移通道,位於中央山脈南湖大山和雪山山脈交會的鞍部。

當時泰雅族人通過這處鞍部,進入今日宜蘭縣,

在蘭陽溪河階谷地建立部落,稱為「埤亞南」,

即今日的南山部落。

日治時期,為了利於治理山區的泰雅族人,

日人在1920–1921年興建一條警備道路,以附近蘭陽溪谷側

的溪頭群泰雅部落「Pyanan」(埤亞南社 ピヤナン ) 為名,

稱之為「ピヤナン越嶺警備道」。

由於地形扼要,地處鄰近台中、台北的州界,

所以當警備道開闢時,便於過越嶺點最高處的西南方約500公尺

處設立駐在所,稱為「ピヤナン鞍部警官駐在所」(思源派出所舊址),

利於掌握出入人士。

1959年中橫公路宜蘭支線興建,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途經,

覺得埤亞南名稱不雅,乃取其南字,將村名改為南山村。

南山村分為上下兩部落,卡拿旁( Kanaban)為下部落,

位於南山派出所北方約 300 公尺處,是埤亞南部落原來社地

所在,由於此社位於台地下方,乃稱為下部落。

古豪(Koxao)則為上部落,

1913 年日人勢力深入南山地區,在南山派出所現址設立駐在所,

為了分散原住民的力量,令頭目 Losin-nobo 領一半的社人移住於

駐在所附近令成一社,

因其地貌形狀似鼻,而稱之為 Koxao,

由於較原部落位置更高,乃稱為上部落。

南山村是蘭陽溪沿岸最大的河階,其實也稱為扇階。

這些河階原本是支流匯入蘭陽溪主流時堆積的沖積扇,

之後才抬升形成河階。

這種河階或扇階地形在台灣高山河流的兩側經常可見,

顯示從古至今,台灣島一直受造山運動的影響,地殼抬升

速度很快,老溪床、老沖積扇都被抬高。

南山部落位於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之間,

蘭陽溪上游左岸與其支流奴摩炭溪合流點西北方南台地之北端,

是蘭陽溪沿岸最上游的泰雅族部落,海拔高度約1200公尺。

過去族人多以狩獵為主,游耕(小米)為輔,

在中橫公路開發後,多種植高冷蔬菜,

並成為當地重要的經濟來源。

目前南山部落的蔬菜栽植面積約幾近有五百公頃,

夏季為主要的生產季節,每年的四月~十月南山部落即生產

大量的高麗菜與白菜,其他如菠菜,大蒜,青蔥等也不少,

但仍以高麗菜為最大產業。

全區海拔在950-1823m之間,氣溫低於平地6℃左右,

降雨量為2,100mm,加上位於東北季風向風坡,晴日較少,

又村落附近為河階地形,坡度緩,

有利於蔬菜栽培的發展。

俯望蘭陽溪谷一畦畦整齊的菜園,

充滿層次美感的綠,

非常之壯觀…….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