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古稱「雞籠」,一說得名自凱達格蘭族的諧音,
另一說係因海濱的和平島狀似「雞籠」而得名。


17世紀時,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曾先後佔領過基隆,
並以「大雞籠嶼」(今和平島)為基地殖民臺灣北部,
為雞籠開發之始。

進入清治時代後,雞籠大部分地區仍為未開發之地,
直到1723年,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開始入墾雞籠,
並興建崁仔頂街,此乃今日基隆市街創建之始,
之後逐漸有漢人移民移入開墾。

1875年,雞籠正式設治,
並取「基地昌隆」之意改名為基隆。

1920年,臺北州基隆郡設立,並另劃市區部分設置基隆街。
1924年,基隆街升格為基隆市,為臺北州轄下的州轄市,
乃基隆建市之始。

基隆街為日治時期中期(1903-1924)存在之行政區,
在1903年隸屬基隆廳,1909年隸屬臺北廳,
1920年隸屬臺北州基隆郡,並在1924年10月升格為基隆市,
成為台北州之州轄市,
此後便維持此態直至日治時期結束。

基隆廳在1903年11月1日實施街庄整併,
將基隆港周邊的街庄合併為「基隆街」,
其下設有的17個土名:
仔藔、新店、後井仔、媽祖宮口、和興頭、崁仔頂、暗街仔、
福德、玉田、新興、草店尾、石牌、義重橋、哨船頭、鼻仔頭街、
二沙灣、三沙灣;

此時的基隆街範圍
僅有現在的部分仁愛區、中正區。
目前在基隆市區內保存的街屋,
大致都集中在此一區域。

新店街指今孝二路至孝三路之間的街肆,

其發展稍晚於崁仔頂街,

因店舖簇新,故名新店街,

後來也泛指旭川西側的「大基隆」街一帶。

漢人在基隆港南側約於雍正年間,發展成崁仔頂街;

其後約於乾隆年間,在西北側陸續形成新的街肆,

此街肆即被稱為「新店街」,以其店舖簇新之故也。

新店里里名就是沿用新店街的舊名而來。

代明巷5號 (現稱孝三路30巷),當時孝三路、忠二路

附近均為矮厝仔,僅代明巷整排是有錢人才有能力蓋的紅磚厝,

迄今已有120年的歷史,

現在仍有5棟紅磚厝留存,可惜未經整理維護。

「清官道」是清代建立的官道,

是當時台北進入基隆的主要幹道,

也是日後基隆地區發展的經濟起點,

這麼一條具有代表性的街道,其重要性

並沒有因為現代化而消散,

當時清朝仁愛區以清官道為中心,街市向四周發展,

當時清代官道涵蓋當初「清官道」範圍包括現今的愛一路、

愛二路、愛三路等區域。

範圍所及到仁愛市場、基隆廟口一帶。

漢人在基隆港南側約於雍正年間,發展成崁仔頂街;

其後約於乾隆年間,在西北側陸續形成新的街肆,

此街肆即被稱為「新店街」,以其店舖簇新之故也。

新店里里名就是沿用新店街的舊名而來。

舊地圖中顯示孝三路79巷,直行會通往慶安宮廟埕。

而孝三路30巷則是一條通往港埠的一條街路。

新店街即今日之孝三路。

該路段於清代時業已形成街道;

但若以市區改正後的配置,

該巷弄應屬新店街後巷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