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現喜樹地名,是《鳳山縣志》,在《鳳山縣志》中記載,
「喜樹仔渡:屬永寧里,小船濟人。」、「喜樹仔橋:屬永寧里,
架木為之,由陸路往七鯤身經此。」
喜樹聚落在清領時期的記載為喜樹仔保三甲,
1905年前已出現喜樹庄的名稱,
這個時期的喜樹產業以鹽業、養殖為主,
養殖業本來就是喜樹聚落的傳統產業,
而鹽業則是傳統產業走向工業化的過渡期。
與喜樹緊鄰的灣裡是典型的移民社會,
先民多自福建渡海而來,也因所處地理位置的關係,大都靠捕魚為生,
除了漁業,鹽業亦是灣裡歷史一項重要經濟里程,因當地近海,
歷來統治者都會在這裡設置鹽田,引用海水生產食鹽。
喜樹地區分成喜北、喜南、喜東三個里,
其中喜北里有臺江內海殘存的地形,多闢為魚塭。
喜東里為喜樹仔較晚開發的地區,
而許多公共設施都設在喜東里內。
喜南里是喜樹舊聚落所在地,
境內形成同姓組成的各個角頭,例如「頂頭郭」、「下頭郭」、
「頂頭黃」、「下頭黃」、「姓鄭仔」、「姓林仔」等等。
而蔡姓為喜樹最大宗族。
在進入喜樹前的道路旁是公墓所在地;
此處有一座陳北學及其妻王太夫人墓園;
原本以為此墓為地緣關係上的四鯤身陳姓家族的祖墳,
經網路搜尋後始發現此人大有來頭;
陳北學正是陳福謙的胞弟……
按 : 陳福謙(1834—1884),祖籍泉州府同安縣,
出身鳳山縣苓雅寮莊(今日高雄市苓雅區)。
陳福謙早年以替人撐船營生,後來累積資金改從事賣米行業,
之後在打狗於清同治二年(1862)開港後,他便在旗後開設順和行
經營蔗糖買賣。由於他藉由貸款給蔗農而掌握了甘蔗的供給,並擁有
自己的糖廍來進行加工,最後掌握了打狗地區的糖業而致富。
1865年,陳福謙取得英商德記洋行買辦,
於府城、打狗設行號,販糖也兼賣布匹、五穀雜糧與鴉片。
到1874年時,陳福謙事業版圖已擴張到日本。
陳中和於1868年十五歲時進入順和行,受到陳福謙的賞識與重用,
在順和行「七十二行郊」中即由陳中和擔任總家長。後陳福謙接受
陳中和的建議,成立「和興公司」,在日本大阪、神戶、九州等地
設置「分棧」,拓展在日本的市場。
陳福謙後來在光緒十年(1884),以四十九歲的壯年之齡去世。
他原有提拔陳中和之意,遺命「中和必須重用」,但去世後其次子
陳自然不認同此一想法,與陳中和之間常有摩擦,
於是最後陳中和自立門戶。
之後因經營不善,順和行的地位遂被取代。
其弟名陳北學(又名悅周,1840-1908)在陳福謙死後,
家族產業半由其弟承接。
陳北學原先並無參與其兄的事業,早年便「創業在外」,
可能是指在臺南府城內宮後街經營布店「新瑞和號」。
日治時期以後,陳北學經營懋德洋行、
砂糖行、德記號,是台南德記源順洋行行主、新興製糖會社股主 。
陳北學握有德記行和陳順源號,再加上其為和興公司的重要股東,
因此,說他是當時首屈一指的大糖商也不為過。
光緒 21 年(1895),臺灣政權交替之際,陳北學為避戰禍,
舉家離臺赴廈,據說當時攜走的財產就多達六十餘萬。
明治 33 年(1900)返臺。
陳北學並無親生子嗣,僅有養子(螟蛉子)陳日章、陳萼棣、陳溫溫,
但陳日章和陳溫溫主要住在廈門。
過去稱「富有百萬」的陳北學,在晚年由於官司纏身,
特別又因為和興公司問題導致若干虧損,但其遺產仍估有八十餘萬,
除田園房屋等不動產外,還有安平一片魚塭、匯豐銀行股票、香港仁安
保險公司股票,以及尚未收回的債項等。
由於遺產龐大,且家族內部又意見分歧,
後來由臺南廳介入其遺產處理。
其誥授奉政大夫之銜,
大抵為捐輸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