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鄉,舊稱「大南澳」,位於宜蘭縣最南端。
文獻上南澳地名,開始見於清嘉慶15年(1810),
當時因此地位居蘇澳之南,便稱為大南澳。

大正元年(1912),改稱南澳,
昭和7年(1932)成上一社,名曰南澳社,
南澳這個地名也就廣為接受。




境內分為東澳地區(東岳)、南澳地區(南澳、碧侯、
金岳、金洋、武塔)、澳花地區(澳花)。
南澳鄉中區,是全鄉的中心與人口主要聚集地,
鄉治所在地位於南澳村。



因日治時期的漢原分治政策,大致上以台9線蘇花公路為分界,
西側的山區今劃分為南澳、碧候、金岳、金洋、武塔等五村;
東側的沿海地區今劃為蘇澳鎮朝陽、南強等兩里,
這七個村里合稱為大南澳地區。
主要居民為泰雅族南澳群。






比亞毫古道係宜蘭縣大同鄉四季村向東到南澳鄉的一段歷史步道,
全長約27.5公里,從入口處順著南澳南溪上溯,沿途可探訪昔日
泰雅原鄉和日治時代的遺址,
目前整修開放至3K處,來回約3小時路程。







比亞毫又稱碧候,原稱「古魯」,古道主要路線是由泰雅亞族的沙卡丹群,
由大甲溪上游越過思源埡口,向東北遷到南澳溪和大濁水溪一帶所走出的山徑。
日治時期,日人闢為警用的理番路,沿途設有多處駐在所,







現存的人文遺址不少,包括比亞毫社、庫莫瑤社、金洋社、
庫巴博社、茂邊警官駐在所、哥各朱社等遺址。
後因原住民向外遷移,步道漸漸荒廢。






目前開通的南澳古道是比亞毫古道國家步道的前段,
以旋檀駐在所為起點,順著南澳南溪上溯,沿途森林綠意盎然、
生態豐富多元,有吊橋遺址、警備道路基(如石柱)、
泰雅舊耕地等遺跡,
短短路程,卻可探索自然與歷史景觀。








日治時期,日人為了有效地管理原住民,
取用部分的泰雅古道,開闢成警備道路。
警備道路與古道最大的不同,
就是以等高線的方式修築,相對地起伏較小。







當時的警備道路可以通往大同鄉四季部落,
也能連結羅東與南澳等地,
形成頗具規模的「大南澳系統」。







日人就透過四通八達的警備道路,以高壓強硬的方式,
大規模地將原住民從祖居地全村遷出至南澳平原,
是一段飽含辛酸血淚的過往。



南澳古道位在南澳鄉金洋村,
是通往泰雅族舊部落的路徑之一,
為「舊武塔古道」的一部分,也是泰雅族的傳統獵場。



目前僅修築3公里,來回行走時間約3小時,
以旋檀駐在所遺址為起點,順著南澳南溪上溯至古道終點,
沿途有吊橋遺址、警備道路基、泰雅舊耕地等
歷史遺跡,生態動植物豐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