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於開闢之前,為半線社、阿束社平埔族之地。
漢人移入形成漢人街庄後,音譯為「和美線」。
因地當漳泉接觸地帶,寓意漳泉和睦相處,創建美好地方,故名。
相傳先民移台,來自漳泉二地移民,係以詔安圳為界,以東大多為
漳州移民,以西則多為泉州移民生聚之所。
本鎮地區古為平埔族原住民半線社、阿束社故地。
永曆十九年派左武衛武平候劉國軒率兵駐此,
自此兵丁開拓半線社與阿束社,
是為本鎮開闢之始。
繼之泉州人施長齡、楊志申,以及清康熙中葉時泉州人吳洛、
黃榜等來線西堡墾殖或自鹿港登陸,或自諸羅北上,招工買牛,
引水開地,各地逐漸開闢。
東西第三圳於乾隆三十一年復由楊志申開創,灌溉系統大備。
迨至道光十年,本鎮即有三十六莊,以地大闢矣。
昔日民宅皆以泥土與稻草為材料所築成,
「土」與「塗」同音,又因民宅為數眾多,
所以取名為「塗厝」。
明治三十年修改地方官吏制設六縣三廳,縣廳之下置辨務署,
本鎮地區線東堡部份隸屬彰化辨務署,線西堡部份則隸和美線辨務署,
後於辨務署之下置街庄,後再改街庄為區,以作辨務署之補助機關。
當時本鎮地區計有嘉犁、和美線及新港三區。
線東堡分彰化、大竹圍、南門口、嘉犁等四區,
線西堡分和美線、下見口、新港等三區。
其中新港區轄塗厝庄、陂仔埂、溪底、新港、泉州等五庄。
也就是說,在日治時期,塗厝庄是歸屬在新港區(今伸港)轄下的。
塗厝地區雲以陳姓為大宗;
然在此古厝的後棟門額上有濟陽的堂號;
因此推測為柯姓…….
根據《史記》記載:泰伯卒,傳位,弟仲雍。
仲雍傳至周章,時值周武王克商建立周朝,
尋泰伯、仲雍後裔,而得周章,封為吳侯。
周章傳至吳侯姬相,仕周為大夫,協助周成王,會盟諸侯於柯山,
周成王將柯山邑封給吳侯姬相(這就是柯氏典故柯得定姓的緣由),
柯相,被尊為柯氏得姓第一人。
吳侯柯相得姓停貽,傳至吳侯姬盧,其子孫分別衍傳吳氏、柯氏。
柯盧(前919—前861),原叫姬盧,又稱瓊、虜,生於周穆王丙申年,
襲封吳侯,為吳國第十任國君,在位五十九年。
姬盧為了紀念曾祖父柯相協助周成王會盟諸侯於柯山之盛典,
於周厲王二十四年(前854)將次子柯能改為柯姓,
自己則更名為柯盧,被尊為柯氏一世祖,
其後裔世居濟陽郡。
(前473)戰國時期吳國被越國滅亡,柯姓後裔子孫,
失去長江以南的地盤,流落到陳留,依附蔡氏得到庇護;
陳留(濟陽)遂成為柯蔡族群主要居住地;
柯蔡族群在濟陽郡這裏胼手胝足,人丁興旺,
迅速發展成為地方望族,
很多柯蔡名望之士都出自濟陽郡,
歷史上人才輩出,活躍在各個歷史時期的舞臺上,
柯蔡有著共同的郡望濟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