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通史》虞衡志:「茄萣:生海濱,本可為薪。
皮色赭,以染網。安邑有茄萣莊。」
茄萣樹原稱茄藤仔,亦稱海茄苳或海茄冬,
為紅樹林(Mangrove)之一種。
紅樹林為一種被子植物,常分布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風浪
平靜之海岸,而鹹水、淡水交會且泥砂淤積之處尤為多見。
台灣北岸、西岸的河口附近及潟湖海岸多有生長。
台灣的紅樹林植物計有水筆仔、海茄苳、紅茄苳、五梨跤、
細蕊紅樹、欖李等六種,本鄉沿海的紅樹林多為海茄苳。
茄藤仔亦即海茄苳,學名為Avicennia marina (Forsk) Vierh,
屬被子植物馬鞭草科(Verbenaceae)。
為常綠喬木,葉對生、革質、橢圓形,長四至六公分。
蒴果呈扁球形,脫離母株後,一面隨波飄流,一面自行
發芽成長,待飄至有泥土之水濱,
很快落地生根,長成新株。
此地古昔原為西拉雅平埔原住民族馬卡道支族的
嘉定社(傑顛社)居住地之一,「茄萣」地名係由平埔族語:
「Cattia」或「Cattea」音譯而來,這個字在平埔族語中是「十」字
與「魚」字的結合,意謂「多魚之地」;
後來漢人以此發音與沙洲上茂生的茄萣樹相類似,
因此譯為「茄萣社」或「茄藤社」。
清代時本區為鳳山縣與臺灣縣交界之處,
因二仁溪常更改入海處,導致縣界變更頻仍。
1920年本鄉轄區劃歸於高雄州岡山郡湖內庄,
1945年改制為高雄縣岡山區湖內鄉,人口達三萬餘人。
1948年白砂崙、頂茄萣、下茄萣與崎漏四聚落,
自湖內鄉分出,獨立設置茄萣鄉。
2010年12月25日,高雄縣市合併後,
改稱高雄市茄萣區。
位於嘉南平原西南部;高雄市的最西北,
隔二仁溪和臺南市相望,茄萣南北狹長約六公里,
由北往南分為白砂崙、頂茄萣、下茄萣、
崎漏(塭寮)四大聚落,
金鑾宮則是下茄萣地區的信仰中心,
主祀媽祖,副祀五年千歲、
祭祀範圍於舊下茄萣庄,即今茄萣區嘉定、
保定、大定、光定、吉定5村。
頂茄萣則以賜福宮為地方信仰中心;
主祀為天上聖母,副祀「朱李池吳范」五府千歲。
根據「薛氏族譜」記載薛氏開臺始祖,
係福建長泰縣山重村人名薛玉進(玉晉) 。薛氏於康熙元年
移民臺灣安平,康熙四年病逝該地。
翌年,薛氏之妻林氏攜二子遷居今茄萣之地,
漁耕為生及以薛氏在長泰山重的祖業田「茄埕」命名所居
之地,以示不忘祖業。
至今長泰縣山重村之「茄埕田」猶在,
且有「頂茄埕」與「下茄埕」之分。
這也是茄萣地名由來的另一種說法…….
茄萣分下茄萣、頂茄萣,
下茄萣的薛姓,聚落而居,共有三百餘戶,達二千人左右,
頂茄萣薛姓係由下茄萣所分出,也有四十餘戶。
林氏宗祠附近是林姓聚居之地,
桂園餐廳所在之側有一拆毀的古厝,
從其地緣及對面的薛家鱔魚意麵推敲,
該古厝殘跡應為薛家資產….. ?
殘存古厝的泥塑及花磚,可以
想見其昔日之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