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之際,福建沿海居民為了遠避兵禍或饑饉,
以及殘虐人民的官吏,甘冒台灣海峽險惡的航路,
相渡海來台,另建家園。
明神宗年間,約1600年前後,一股黃吳蘇傅等四姓先民,先後
定居本地墾殖,是開墾本地的原始四姓。
後有大夥福建泉州府南安縣十六都芙蓉鄉李姓族人五大房移入,
族人眾多,遂成為本地最大氏族。
昔時墾殖之初,因耕地或排水或通路之爭,難免發生糾紛,
是當時台灣各地數見不鮮的現象,而舉族由一地移往另一地,
重新尋找耕地者,則到處可見。
本地原始四姓之中,除了傅姓之外,
黃吳蘇族人陸續遷徙他地,另謀發展,
留居本地者,僅寥寥數戶而已。
龍岩厝,是元長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鄉西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龍岩村、西庄村。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為龍岩厝、西庄(西莊)。
清康熙年間福建有一長者,姓吳明大有,身背一尊媽祖金身,
渡海來台,沿途徒步行走,希望找到一處安身之所,遂來到現址下寮
東庄部落,開荒闢墾,將荒地變良田,並築草茅棲身,落地生根,
為感念媽祖庇佑,能平安抵台,遂早晚誠心奉香,
祈求風調雨順,作物豐收。
吳大有亦因生活穩定,即結婚生子,世代傳衍子孫不記其數,
直至嘉慶年間戶數達三千口灶,人口上萬,人稱「吳地大東庄」。
吳大有後代亦因天災瘟疫染病,紛遷居他處,
現地的下寮村(東庄、下寮、湖仔內、烏雞寮),內寮村(內寮、
過溝、好收寮、姚厝),客厝村(客厝、四股寮),頂寮村(頂寮、
下頭寮)等村落,大多數人皆為吳大有後代,
並沿襲前賢風俗,每隔三至五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
前往新港奉天宮和北港朝天宮,恭請天上聖母回庄遶境,
以佑信徒,農三月二十六日恭送媽祖回宮,
沿傳至今,從不間斷。
岱陽,位于晉江東南部龍湖鎮的瀕海鄉村(距海3公裏)。
包屬有埭頭、錫坑、楓林、古盈、古湖、洋垵六個自然村。
岱陽吳氏肇基始祖觀志公,乃黃龍吳氏始祖五世孫由烏石于門
明洪武元年卜宅于岱山(今稱埭頭),岱陽吳氏始祖生有三子分三房;
長房遷居臺灣,二房三房分居于現六個自然村,
埭頭古稱岱陽,取『岱山之陽』之意,古時因陽溪水系流量大,
可供船航行,埭頭其他為陽溪入海處衝積區,里人築埭圍海造田、
因取村名為埭頭。
相傳迄今已有二十四世;現在人口七千餘人,并分居于海外;
臺、港、澳地區,菲律濱、新加坡、印尼等國斗達二萬餘人之多,
遂成泉南一大名門望族。
此間衍自於岱陽的吳姓主要即分布在此一帶。
龍岩路旁田野旁有一小丘,為岱陽吳家的祖塋之一…….
從墓園的規模形制看來,
墓主人吳辛丁應是當地重要仕紳階級,
可惜無進一步資訊解答疑惑。
墓碑已更新,
不知是否為業已改葬後的墓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