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原為全臺灣第一大的天然湖泊,水源來自濁水溪。
「日月潭」一名首見於清道光元年(1821)升任臺灣府北路理番同知
鄧傳安所著《蠡測彙抄》一書中第2篇〈水沙連紀程〉所記:
「…過水裏社,望見日月潭中之珠仔山;藍鹿洲東徵集所紀之水沙連即此…」,
第11篇《遊水裡社記》所記:
「…其水不知何來,瀦而為潭,長幾十里,闊三之一。水分丹、碧二色,故名日月潭。
珠山矻立潭中,高一里許,圍五之…」。
文中知其潭中有「珠仔山」(拉魯,舊稱珠嶼島、光華島),
以其潭水之顏色而區分為日月潭。
而不是如今所謂:
「…島東及北側形圓如日,島西南側狹長微彎如月,故名『日月潭』」。
日月潭名稱由來是因為形狀之說,可追溯到曹士桂《宦海日記》的記載:
「山南水圓如日,山北水彎如半月,詢社人,潭名日月」。
早期的英文文獻裡稱日月潭為「干治士湖」(Lake Candidius),
乃紀念來台傳教的干治士,為1873年由甘為霖所命名。
另有傳教士來日月潭向邵族人傳教時,亦將日月潭名之為「龍湖」(Dragon Lake)、
「林伊西巴坦湖」(Nin-Isivatan Lake)等之名稱。
該潭是台灣平埔族的邵族,所生活的主要地區之一;
生活在該潭四周的族人稱其為「水社海」。
由於過去當地附近平埔族稱居住於山裡的高山族,
為「沙連」,當地又是山區最大的積水盆地,
日月潭及其周圍地區因而得名「水沙連」。
此外,尚有「水社大湖」、「龍湖」、「珠潭」、「雙潭」等名稱。
其今名為日潭與月潭之合稱,該二名分別來自對其兩大組成部份
水色及輪廓的描繪。
同時,該潭景色自古以來經常受人讚賞,
並自日本統治時期以來多次被有關當局列入臺灣八景。
2000年1月,交通部觀光局設立日月潭國家風景區,
其範圍除原有日月潭特定區外,北面擴大至魚池鄉,東至水社大山,
西至集集大山,南至水里蛇窯。
此次有機會入住雲品大酒店,到達時有適鳳暮色漸濃之際;
站在酒店的露臺上,日月潭的暮色一覽無遺……..
位於日月潭北邊的雲品溫泉酒店,明亮恬靜的空間,
融入日月潭豐富多變的景致,每個角落都能一覽這幅
生動的自然畫作,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