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至日治初期,潭墘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潭墘庄」。
該庄北與頂山腳庄、尤厝庄為鄰,東與九塊厝庄為鄰,
南邊隔濁水溪與港後庄、大庄、舊庄、草湖庄為界,西邊為下山腳庄。
大正九年(1920) ,廢廳、支廳、區、街庄(舊制)改設州、
郡、街庄(新制)、大字,該庄改制為「潭墘」大字,
隸屬於臺中州北斗郡大城庄。
戰後大城庄改制為大城鄉,隸屬於臺中縣,
大字亦改制為村。1950年10月,中、彰、投分治,
大城鄉改隸屬彰化縣。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潭墘地區為一街庄,
稱為「潭墘庄」,隸屬於深耕堡。
該庄北與頂山腳庄、尤厝庄為鄰,東與九塊厝庄為鄰,
南邊隔濁水溪與港後庄、大庄、舊庄、草湖庄為界,
西邊為下山腳庄。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官仕厝、頂潭墘、下潭墘,
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
此外,本地區尚有頂莊聚落。
潭墘村是以自然環境命名,
昔日濁水溪因在此曲流成一個潭,
劉姓祖先定居之後,為此地取名為潭墘,社區建築多以舊式閩式
建築為主,房屋彼此緊鄰,社區內巷道狹窄且蜿蜒曲折,
但三合院建築保有最完整,與在地民風相呼應
,實為特色之一。
此古厝為於柏安堂後,
有可能同時期起造的屋舍,
儼然為第二進。左右護龍屋瓦均已頹倒見天,
但步口廊部分斗拱木雕還是可以觀賞。
若不是正身門額施以「彭城為本」,
才得以知道此古厝為
劉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