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區原是拍宰海平埔族「北社番」聚居之地,
「大肚」之名為原住民稱自居住地之土語譯音而得。
另一說法為,漢人於清康熙年間遷入時,見此地丘陵遙望
如人之橫臥而肚腹升起,所以漢人稱此地為「大肚」。
相傳遠至明朝,延平郡王鄭成功率大軍據台抗清,
東南豪傑,交奔走告,開啟大陸沿海居民渡臺之風,
惟因當時頂街地區尚未開發又因大肚附近及大肚溪北岸一帶
均屬平埔族部落、數十社聚居於此。
迨康熙中葉、鄭氏敗亡,
台灣始納歸情廷版圖,旋即設府、縣之治,
移民始漸增多,
康熙四十年,福建省漳州人移民至此與平埔族山胞共處,
迨乾隆時董顯 率眾於大肚溪邊從事墾荒。
山陽村(山陽里)原稱山仔腳,聚落沿沙田路東側作塊狀集村,
聚落形成於大肚台地西麓,故得稱。
這一帶之開墾,乾隆初葉由漳籍陳姓墾戶所促成………
昔日山陽橋附近,,保留一棟門樓上書寫著「國家善慶」
四個字的陳家古厝殘跡 。
可惜幾年前已拆除改建成販厝;
而其附近仍有一古厝留有一門樓,隱身在販厝之後,
其門額上有初光堂字樣。
下竹圍在山仔腳之最南端大德祠公車站一帶。
原為陳姓大墾戶所居,其住宅周圍遍植竹子,
又地當山仔腳之最下方故稱之。
山陽村後方為大肚示範公墓,
途中有一陳姓祖墳墓手飾以彩磚,型制完整;
推測即山陽陳家之祖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