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區早期為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蔴荳社的聚落所在,
「麻豆」這個名詞來自於西拉雅語的Mata(眼睛、目)和au(港澳)合併而成,
即眼睛、樞紐之意。
麻豆位處臺灣西南海岸,由於漁業資源豐富,
早在十三世紀初就已有中國閩南漁民前來捕魚。
十四世紀時,位於海邊的平埔族四大社新港、蕭壟、麻豆以及
目加溜灣社,與中國人已有零星的「漢番貿易」,
十六世紀時,有中日貿易商來臺南一帶進行交換貿易。
原本麻豆的人口是聚集在麻豆港口附近,
但是乾隆二十年因暴風雨洪水氾濫成災,水堀頭港崩潰流失,
自此航道淤塞,人丁流離失所,一時哀鴻遍野,人口漸漸西移,
紛紛湧至現今之麻豆中央地帶避難。
自從水崛頭沒落後,麻豆之中央地帶曾因北極殿上帝廟的創建,
該廟附近人口開始聚集。至乾隆中葉, 由於產業之發達,該廟不但設有穀市,
且設有專營獸畜. 魚類. 蔬菜之買賣市場,商況曾經殷盛一時。
除了北極殿之外,乾隆四十六年護濟宮創建後,
廟址四周又因人口聚集而自成一街市的發展,
麻豆以此兩廟宇分出
「頂街(穀里街)」與「下街(穀興街)」兩區域。
日治大正九年(1920) 以後,
麻豆街區之發展,逐漸由S 形變為|形,
即由頂街的興中路,向西延伸到下街的中山路,
店鋪也沿此路面相繼興建,至昭和年間,形成熱鬧的麻豆街,
現存老街屋便集中於此一路段。
兩旁仿巴洛克式風格的建築,
距今已有八十年左右的歷史。
乾隆中葉以降,蔴荳港內海陸浮,水堀頭蔴荳街漸告衰頹,街市西移,
蔴荳街北角上帝廟〔北極殿〕與西角媽祖宮〔護濟宮〕間,
聚集成為新興街市——穀里街。
乾隆46年〔1781〕,蔴荳保蔴荳庄蚊港厝角林朝牌倡首改建磚造廟宇,
供奉媽祖,顏廟號「護濟宮」。
麻豆油車里之由來,據說是光復後於媽祖廟附近
有以麻油車壓製麻油因而命名之……..
路旁的王家古厝,
保留著完整的門樓。
在麻豆地區的傳統民居極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