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在漢人入墾之前,已有原住民分布其間,康熙61年(1722),
屬番界外的禁墾區,11乾隆15年(1750)與乾隆25年(1760)
再次重劃番界線,依然屬番界,禁墾狀態依然沒有改變,由各熟番社
設置隘口寮,防止漢人侵墾。
雖然太平地區屬番界禁墾之地,
官府三申五令,然而漢人越界私墾番地情勢,未曾稍緩。
直到乾隆55年(1760)實施屯番制,歸屯為界,其界在太平地
區丘陵地的山腳;太平山區的解禁,至光緒元年(1875)欽差大臣
沈葆楨奏請「開山撫番」獲准之後,才加入開發之列。
林石家族受到林爽文事件的牽連,歷經家人四散逃難,家產被抄
沒,家長林石被捕入獄,最後病歿臺灣府城的一連串打擊。
後代子孫的各房中,大房林遜支系移墾霧峰,成為日後的霧峰林家,
是臺灣中部叱吒風雲首屈一指的官紳家族。
除大房外,四房林棣支系先遷塗城,其幼子林志芳又續往太平地區拓墾開發,
同治元年(1862年)他自頭汴坑山區蝙蝠洞處,開山鑿洞穿過數山,
引水灌溉頭嵙山系西側之平地,使數百頃荒地變成良田,
林志芳家族乃成太平最大墾首,富甲一方的地主。
林志芳有四子,計為大房林瑞麟、二房林鳳鳴、三房林瑞騰、四房林瑞燕,
其中林瑞麟為螟蛉子,二房林鳳鳴為過房子,只有三房與四房為親生的子嗣。
林志芳的第三代,共有孫子16人。
但大房與三房支系對於政治參與較為關注,
多位子孫曾出任太平庄長、鄉長或縣議員,
唯獨二房林鳳鳴派下對於參與政治事務較不熱衷。
車籠埔地名起源不詳。車籠埔謂為「車輪埔」或「車人埔」之閩南語近音。
在民間則流傳著故事,據傳當地因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經常有所衝突,
製糖埔總共有36位工人在媽祖祭典這夜,被原住民襲擊而全數喪生,
由於死亡人數眾多,當地村民用牛車載滿許多屍體,故得「車籠埔」。
據知,車籠埔早在清乾隆55年(1750年)就已經發展出聚落,
並劃為「車籠埔庄」,由藍興堡所轄。
進入日治時期後,車籠埔仍沿用清代體制不變。
位於太平吳鸞旂家族墓園之後的山坡有一片公墓。
猜想當時土地應同屬吳家所有……..
進行該區古墓踏查有林姓古墓三座,
約略接興建於大正年間。
其中墓主人分別為林聘三、林瑞池及林開旺。
不知與太平林志芳家族是否有關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