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老街位於鹿港鎮,廣義的『鹿港老街』一詞,範圍包含
整個鹿港鎮的歷史古蹟街區,狹義的定義則主要由瑤林街與埔頭街形成。
鹿港是荷蘭及清治時期中臺灣最重要對外經商港口,
過往曾因商業的發展而繁榮。
日治時期昭和9年(1934) ,鹿港實施市區改正,鹿港不見天老街(現鹿港中山路)
被拓寬為大路,兩側的房屋陸續改建為混凝土現代建築,而與中山路平行的瑤林、埔頭老街,
則仍保存著鹿港老街的格局。
1986年政府指定為鹿港古街保存區,
成為台灣第一個以古市街保存的案例。
房鹿港鎮中山路,為鹿港市區最重要道路,在各式民俗活動、採街經常在此封路舉行。
街屋亦稱「店屋」,建築內部採縱向延伸又呈帶狀形式的長條型,店家與住家合一的建築,
門面寬度大3-4公尺,間間相連形成一條市街,格局通常為三進式附樓層,
第一進為店面,通常傳統街屋門面的木板是可以拆卸的,
方便直接對外開門營業。
日治時期,昭和8年(1933)進行市區改正,當時受到1923年關東大地震的影響,
日本人對於木造及紅磚建築失去信心,當時歐洲正勃興的R.C.(鋼筋混凝土)建築引進台灣,
成了今日鹿港中山路的街屋立面。
門面一進的門口設「亭仔腳」(騎樓)採檐廊式,
夏天能遮陽,雨天可蔽雨,利商業活動之進行。
街屋的第二、三進為樓井、神明廳、住宅、天井、食儲、廚房等空間,
由於每棟街屋左右兩側為公共牆壁,不能開窗,
因此需靠天井提供通風及採光之需。
與其他地方的老街比較起來,
鹿港中山路的街屋立面顯得較為模素,
以不對稱美為其特色,在走廊或樓梯的立面開圓窗或橢圓窗,
其餘使用矩形或拱形開口。
立面上也有簡化的水平腳線,
裝飾圖案也較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