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連,舊稱雙連陂,是臺北市中山區、大同區交界處的一個地名,
範圍橫跨今日大同區民權、雙連、星明、光能以及中山區集英、民安、聚葉、
聚盛等里內民生西路及錦西街周邊區域。
臺北盆地的中心地勢平坦,早期多沼澤與池塘。
雙連過去就是兩個呈「人」字形相連的狹長小湖泊雙連陂,
或作雙連埤,曾有蓄水灌溉的功能,
亦為臺北市區大稻埕、牛埔兩聚落的自然界線。
地方志《淡水廳志》即載有
「雙連陂,在大加蠟堡,距廳北一百二十里,屬九板橋下。
兩陂相連,灌溉田一百餘甲」。
雙連陂於日治時期的1910年代併入公共埤圳瑠公圳的水利系統,
排除埤水,闢為水田。僅留下部分水道作為「牛埔支線」連接霧裡薛
第二支線用以引水灌溉。
1915年淡水線鐵路增設「雙連乘降場」及貨物裝卸場,
成為淡水線鐵路上重要的貨物轉運站,1988年廢止。
原址現為臺北捷運雙連站。
双連市集,又稱雙連朝市、雙連菜市場、雙連早市,
早期稱車頭菜市仔、謙和市場,為位於台北市中山區民生西路45巷、
帶狀公園旁的一個傳統市場,範圍自台北捷運雙連站2號出口經文昌宮至錦西街。
其為台北市少數仍保有傳統樣貌的傳統露天早市之一………
香火鼎盛的台北文昌宮亦坐落於此,為自然聚集而成的市場聚落,
亦是大稻埕南北乾貨貿易往東擴張的重要據點。
捷運雙連站附近,人潮擁擠的寧夏夜市旁,大稻埕的邊緣,
有一條興城街,是臺北俗稱的「打鐵仔街」。
因鄰近大稻埕碼頭,雙連火車站在側,河流與鐵道帶來榮景,
1970~1990年代極盛,時值臺灣作為國際拆船業重心,有「拆船王國」之稱,
連動鋼鐵業與十多種產業的興起,打鐵街從現承德路、興城街一帶,
至臺北車站後站,有兩百家鐵工業相關店鋪,
可稱臺灣經濟起飛時期的重要幕後推手。
然隨著拆船業沒落,環保意識抬頭,科技演變,產業外移市郊,
打鐵街其實已不在,只是短短的興城街仍有相對密集的店舖,
像一道時光縮影、歷史後巷般的存在。
過去曾經是以販賣汽車零件及五金為主的赤峰街、承德路
一帶,位於捷運雙連站及捷運中山站之間,
近年來進駐了許多文青咖啡廳、藝文館所及特色餐廳,
為舊街古宅區增添了不少文藝氣息,
同時也吸引不少年輕
遊客到此逛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