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亭町為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市的行政區,
町名源自傳統聚落古亭庄(古亭村庄)。
該町位於川端町之東、錦町之南、大安龍安坡之西、水道町之北。
戰後劃入古亭區,今臺北市大安區古莊里、龍泉里及中正區的羅斯福路二段、三段周邊,
包含西側和平西路一段牯嶺街以東、南昌街二段、晉江街東側之同安街、金門街一小部分,
以及東側和平東路一段以南浦城街、師大路、龍泉街、雲和街、泰順街之一部份均在町內。
川端町則瀕臨新店溪處,是當時台北近郊的遊憩場所。
該町因位在川端(河邊、河岸之意)而得名。
戰後劃入古亭區,範圍約為今臺北市中正區的
汀州路二段,廈門街,同安街,金門街等。
町內有通往市外的川端橋。
川端町河畔是日治時代台北近郊的納涼賞月的名勝,
料亭散在河邊一帶,夏季乘坐遊船消暑,在料亭品嚐香魚料理,
是川端町的一大特色……..
兒玉町為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四丁目,
位於龍匣口千歲町之西,以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為名。
戰後劃入古亭區,今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街一段、二段,湖口街、南海路、
寧波西街、福州街之一部均在町內。
日人開始殖民統治,
建設屬於日人的機關、住宅。總督府、台灣軍司令部、台北市役所、
最高法院、測候所、刑務所、中央研究院等重要機關皆座落於城區一帶,
台人開發較盛的大稻埕、艋舺則幾無日人機關。
而後,隨著來台日人與日俱增,住宅愈顯不足,城內住宅的房價難以負荷,
於是屬於日人的住宅、民生設施如市場、郵局等開始在城西一帶開始興建,
西門町於是興起,各種設施節比鱗次。
當西門町一帶的擴展到達淡水河岸後,便分別向南、北兩方向發展。
在兒玉町、千歲町、佐久間町註等地區,1901年,城南幹道(今南海路)開始興築,
南昌路上的樟腦工廠、為工廠職員設計的一個街廓的宿舍與隨之而來的住宅群等,
都顯示了城南一帶的開發已經開始;
1910年左右,住宅開始大量的擴張,新榮町、兒玉町、千歲町等區興建許多的日人住宅;
1914年,兒玉町設立總督府專賣局後愈漸繁榮,除了專賣局宿舍外,也有屬於兵營或高級
官員的宿舍,如陸軍長官官邸等。
直至日治時代末期,住宅群的分布已擴張至新店溪畔的川端町,
繁榮情形可見一斑。
日治時期,廈門街是許多日本官舍與宿舍集中的區域,
延著這條街往北走,原有許多國有地且為日式木造及大大的庭院,
日人按官階高低而分配不同的宿舍,至今在福州街經濟部附近,
包含台大校長宿舍在內仍有一大片日式宿舍群。
台灣大學位於青田街、牯嶺街、以及福州街3處5棟日式宿舍列為市定古蹟,
文化局表示,這批日式宿舍目前都在使用中,因此屋況保存相當良好,
其中福州街的日式宿舍,除了是知名的哲學大師方東美故居外,
福州街20、22號在日治時期就是帝國大學校長宿舍,且一路沿用至今,
現任校長也住在宿舍內,卸任後才會搬離…….
位在牯嶺街八十一巷內的五大棟日式雙拼宿舍,
除其中一棟半毀之外,其餘多保存相當完整,整個區塊以圍牆圈住,
佔地近一千三百坪坪,是近來鑑定日式宿舍群中,
少見大面積方正基地,令人印象深刻。
南菜園日式宿舍群當時主要用以安頓台銀及政府官員使用,
最遲一批住戶於去年始遷出,
因此建物狀況多保存相當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