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石地處雪山山脈北側支稜與東北角海岸間。
金瓜石與九份因地緣相近,在早期也同為重要礦區,
故一般合稱「金九地區」。
清光緒十六年(1890),當時在進行基隆七堵的基隆河河段修築縱貫鐵路鐵橋時,
有工人在河道中發現砂金,在工人的口耳相傳之下,不久之後就在基隆河引起一股淘金熱潮,
而淘洗金砂的範圍更往上流延伸至基隆山山腳下的龍潭堵(今日瑞芳火車站一帶)。
之後,有不少淘金客為了尋找金礦源頭順流而上,
在1893年,終於被一位潮州籍的李姓農民在九份山區附近發現了小金瓜金脈露頭,
而在小金瓜露頭被發現後不久,淘金客也在附近發現了大金瓜露頭。
「金瓜石」這個地名,即因為大小金瓜的山型貌似南瓜,
也就是台語所說的「金瓜」而得名。
原本寂靜的基隆山,因著大小金瓜露頭的發現而開始繁榮起來,
也開啟了日後九份及金瓜石礦業的輝煌歲月。
甲午戰爭後,台灣在1895年被割讓與日本,
日本當局於1896年頒布「台灣礦業規則」,規定只有日本國民才能經營礦業,
剝奪了台灣本地人的採礦權利。
同年10月,台灣總督府將基隆山的礦區,以基隆山的南北軸線為界,
分為東區的金瓜石礦山及西區的瑞芳礦山(即九份礦山),礦權則分別由日本商人
田中長兵衛的「田中組」及藤田傳三郎的「藤田組」所取得。
當時日本國內的礦業發展已有一定水準,田中長兵衛在擁有金瓜石的採礦權後,
加上其本身在日本就擁有礦產事業,田中氏即從日本引進先進的採礦技術、器具
和大量的技術人員,並建立了從採礦到製煉的一貫體系,
奠定了金瓜石礦山的發展基礎。
田中組除了在大金瓜露頭進行開採外,也開始向下延伸開挖礦坑,
由於礦坑位於金瓜石本山,故取名為「本山礦坑」,
成為金瓜石礦區的重要採礦來源。
金瓜石社俗稱黃金神社,位於臺灣新北市瑞芳區金瓜石,
臨近九份,又稱山神社。
明治30年(1897)10月[2],田中組投入開發金瓜石礦山;
為了安定民心,翌年(1898)旋於本山大金瓜岩嶂東側平地間初建該神社,
明治31年(1898)3月2日鎮座。
大正3年(1914)左右遷移至現址。
1933年日本礦業株式會社接管金瓜石礦山後,
約在1936-1937年間擴建神社為現貌…….
日人離台後,神社廢除並遭破壞棄置,
現僅存有二、三之鳥居、完整燈籠四對、旗幟台數對及拜殿柱子。
後經重新認定後,神社現有遺跡,
均被劃分於黃金博物園區園區範圍內的
古蹟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