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原為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所在地。
相傳永曆三十六年(1682)明鄭軍北伐路經此地,沿途徵召道卡斯族運輸糧草,
族人不堪其擾,遷至今新竹一帶。
後有後壠社與中港社遷居至此。
康熙三十年(1691)王世傑開墾竹塹,復開墾竹塹以南的三十九莊。
當時有陳、許與曾三姓開闢香山地區,然時遭道卡斯族抵抗,三姓墾民
遭其殺害,此地漢人遂絕跡。
後於鹽水港劃土牛線並設置隘寮防守,漢人再次聚集。
乾隆初年將土牛線外之地給予道卡斯族耕種,土牛界線隨之解除。
後由於竹塹港經常淤塞,於南側另闢新港,原有的港口就以「舊港」稱之。
嘉慶十二年(1815)新港又淤塞,故重開舊港,然此時港口已不穩定,
道光二十年(1840)大型船隻已無法進入。
於是至道光五年(1825年)開闢香山為港口,
因其位置接近福州府,而成為重要的貨物集散中心。
日治時期,香山劃屬於臺北縣新竹支廳竹北一堡。
明治三十年(1897)改隸新竹縣。
三十一年(1898)廢除新竹縣,改隸臺北縣新竹辨務署。
三十四年(1901)廢縣置廳,香山隸屬於新竹廳香山區。
大正九年(1920)廢廳置州,改隸新竹州新竹郡香山庄。
十六年(1941)廢庄併入新竹市。
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牛埔地區為一街庄,稱為「牛埔庄」,隸屬於竹北一堡。
發展較早的聚落有三塊厝、客雅溪南、埔羗圍、頂牛埔、下牛埔等,
在日治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
香山地區最具代表的仕紳當推陳雲如、陳楊鏡昆仲。
兄弟二人先後擔任過香山庄長一職…….
按 : 陳雲如 (1875-1963) 新竹香山庄牛埔人 ,
先世於乾隆年間由泉州惠安渡台,定居於香山。
二十二歲時入省軒書 房研習一年,由於長期浸潤國學,因文秀碩學而被鄉人譽為 「秀才」。
1897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新竹國語傳習所 甲科,擔任警吏,復以工作勤奮不次拔擢,
1899至1920年,擔任香山區長,其間曾於1900 年,由總督兒玉 佩授紳章,
先後兼任愛國婦人會新竹幹事部委員,地方稅調 查委員,新竹廳農會地方委員,
土地整理委員,新竹廳埤圳 聯合會主事,
香山區林野調查委員,接受頒贈獎章甚多。
自兒玉總督以迄安東總督,累次接受褒獎,
1938年辭退公職,不再參與地方公務。
至今依然 不輟,1963年去世,享壽八十九。
陳進九歲時,進入父親陳雲如捐贈的私人別墅「靜山居」所設立的香山公學校就讀。
畢業後,進入當時台灣女學生的最高學府—台北第三高女(今台北市立中山女高)就讀。
當時的美術老師為鄉原古統,畫作風格以東洋畫細緻雅麗的山水和花卉為主要畫風,使
身為名門闆秀、書香氣質深濃的陳進,第一次接觸東洋繪畫,於啟了她走向東洋膠彩畫
的大門。
美術老師鄉原古統在陳進的作品中看出她的繪畫天分,
在畢業前夕建議陳雲如送陳進到日本,接受更深入、完整的美術教育。
1925年四月,陳進考進東京女子美術學校,選讀日本畫師範科。
1927年,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木下靜涯、鄉原古統等日籍美術教師
極力促成的「台灣美術展覽會」成立。陳進當時正在東京女子美術學校求學,
也寄作品回台灣參加甄選。
陳進以東京女子美術學 校一年級時的三件學期作品《姿》、《罌粟》、《朝》,
和另外兩位未滿20歲的台籍少年林玉山、郭雪湖,
入選了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東洋畫部。
已有108年歷史的香山國小,緣起於香山仕紳陳雲如提供其居所「靜山居」
成立牛埔公學校,大正8年時因由於學生漸多,班級數增加,另遷入新校舍至今,
原校舍則歸還陳家居用。
「靜山居」位於牛埔村店仔口廿六號,(今香山區行政中心後方)
當時面積約卅公畝,原有校舍一進三間,邊屋兩間,
另有四角涼亭、石碑、石燈柱、石桌、石椅、石馬等各類石雕,
前有花園、泮池,後為庭園假山。
如今校舍已改建,但庭內仍保有許多古物,
為外對外開放,未能窺看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