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氏王朝以前,
通霄地區大部份原是平埔族之一道卡斯族吞霄社所在地。
鄭經時代派右武衛劉國軒經略本區,這是漢人正式進入本區的開始;
此外,又有一說:在清代時,因本鎮昔日南勢溪水深可停泊商船,
為銅鑼、三義、苗栗等地貨物「吞」吐「銷」售中心。
閩南語「霄」與「銷」發音相同,所以稱「吞霄」。
清治時期部份有志之士開始改稱「通霄」。
1683年滿清入台之後,吞霄社屬『苑裡堡』,後改『竹南三堡』,
先後屬諸羅縣、彰化縣、淡水廳、台北府、新竹縣,
1885年台灣設省後,在中部地區增設台灣府,分新竹縣為新竹、苗栗二縣,
通霄即歸台灣省台灣府苗栗縣通霄二堡管轄。
吞霄堡轄區東與三叉莊交界,西至吞霄港,
南以房裡溪與大甲溪為界,北以高澗山與苗栗堡為鄰,
吞霄街為主堡中心。
日治時期,行政區域更動頻繁,
通霄曾分別屬台灣縣、台中縣、新竹縣、苗栗廳、新竹廳、 新竹州苗栗郡管轄。
戰後,於1946年設新竹縣苗栗區通霄鄉,1948年改制為鎮,
1950年行政區劃改為苗栗縣通霄鎮下轄二十二里,
1979年梅南里分為梅南里、通南里。
五北里和五南里原稱﹝五里牌﹞〈三見五南里沿革〉
民國五十年改稱﹝五福﹞光復後即分為五北,五南二里。
五北里位於通霄鎮西南部;東與坪頂里交界,南邊為苑裡鎮,
西南邊與五南里相連,西邊臨海,北邊為通南里、梅南里,
番仔寮溪流經該里境內,為本地主要之河流。
五南里北起五福派出所,向南至苑裡溪橋,東鄰坪頂里,西至海邊。
五南里見一古厝堂號為少見的西川堂…..
經查應是賴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