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通霄鎮志記載:「通霄」一名由來,原是平埔族原住民
道卡斯族之「屯消」〈Tonsuyan〉社之所在。
此外,又有一說:在清代時,因本鎮昔日南勢溪水深可停泊商船,
為銅鑼、三義、苗栗等地貨物「吞」吐「銷」售中心。
閩南語「霄」與「銷」發音相同,所以稱「吞霄」。
清治時期部份有志之士開始改稱「通霄」。
1885年台灣設省後,在中部地區增設台灣府,分新竹縣為新竹、苗栗二縣,
通霄即歸台灣省台灣府苗栗縣通霄二堡管轄。
吞霄堡轄區東與三叉莊交界,西至吞霄港,
南以房裡溪與大甲溪為界,北以高澗山與苗栗堡為鄰,
吞霄街為主堡中心。
圳頭里位於通霄鎮中部,是東西狹長型,東、北邊與楓樹里連接、
南與城南、城北、梅南里交界、西與平元里為鄰,北與內湖里相連。
清代北勢庄有看天田二十餘公頃〈俗稱田洋〉,
因地勢高出附近河床,且附近無圳水灌溉,無法闢為水田。
光緒十七年〈1891〉,地主陳、林、黃、賴、吳等姓人士,為解決灌溉問題,
乃溯通霄溪支流而上,在距北勢田洋東去約二公里小溪上游處發現水源,
乃共同出資建造埤頭一座,並完成水圳約二公里,引水灌溉北勢田洋,
使旱田變為良田,故名之。
林家古厝西河堂位處山坡,古厝一字排開,
形制與城北的黃家古厝類似,規模也差不多。
可惜部分正身已拆除改建樓房。
殘留的部分仍可見古厝建築美好的細節。
本里第七鄰中油鐵砧山礦場一號井於民國四十六年開鑿後因
石油氣稀少噴出大量溫泉, 中油公司迫於現實曾予闢建為
轟動達十年之久的圳頭溫泉…….